提到安徽现有的传统剧种,很多人都有“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感觉。在提到传统剧种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时,安徽戏剧的发展可谓任重而道远,面对前进道路,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侯露认为,当代戏剧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观众去剧场少了,特别是青年观众分流了,城市观众减少了,观众“老了”。“无论过去现在,它都没有得宠过,但却一直都在。”
好剧本也要有知音
传统剧种“传宗接代”的问题一直是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而采访中,被提到最多的就是“一剧之本”剧本的稀缺。在侯露看来,“其实安徽不缺好编剧,原因就在于编剧在省内没有真正的‘知音’。简单来说就是安徽的戏剧没有上海、北京这样的城市的戏剧氛围。安徽编剧人才流失得比较严重。而戏剧的氛围如何培养,关键则在于城市中市民的文化底蕴的培养,而这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不过除了客观因素外还有人为原因。“戏剧界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尤其是体制改革后,剧团里面排戏,首先你要搞清楚排的是‘吃饭’的戏还是获奖的戏。”侯露直言,一些戏剧人和文化部门,或为了评奖的功利而远离观众,或出于个人偏爱而脱离生活,或高高在上不愿为百姓写戏,或一味大制作大排场而失去了戏剧艺术的本体。侯露说,“结果只能是观众没有好戏看,造成观众的流失,阻碍了戏剧的发展。”
有需求就会一直存在
“安徽省目前有大大小小的1000多个民间社团,还有大量的票友,乡下有句话叫‘锣鼓一响,麻将收场’。”侯露经常到农村调研,深感农民对传统剧种需求之强烈:“农民的渴求就像干涸的田地盼望雨水一样急切。”
“现在城里人不看戏,乡下人看不到戏。”让一个剧种逐渐寒酸起来,甚至连安身之地也得不到保障,无疑让人痛心。“而以3D技术为例的现代科技和传统戏剧的融合,是值得肯定的,可以给予观众视听上更多的震撼,提高传统戏曲的流行度,让传统戏曲得到推广,但是也要注意的是现代技术的运用切不可喧宾夺主,原汁原味的唱腔和唱词还是传统剧目的真正魅力所在,也是其承袭千百年来的根本。”在戏剧的古今融合方面,侯露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对话中,她始终有种难掩的自信和乐观,让我们相信安徽的戏剧会有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