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诗句都是自小离家求学和工作的我,每个中秋之夜反复背诵的,自知无先贤之才情却有先贤之感受,是我思乡怀亲的慰藉,唯其不同的是对那轮中天皓月的目视和认识。月是故乡明,这是所有游子的乡情感叹,而在我的眼里,故乡的月亮永远是朦胧的,特别是在中秋之夜的圆月,不仅朦胧,还是湿的,湿漉漉的。
故乡偏僻,教育落后,为了让我成材,小学5年级起,养育3个儿女的寡母,就送我去外地读书,她自己吃糠咽菜,省下口粮烙出煎饼让我每周六回家背往学校。中秋节学校不放假,母亲总把从生产队分得的几块自制月饼留着等我回家,自己一口舍不得吃。看我狼吞虎咽吃得香甜,母亲笑了,笑得很欣慰,但眼里却噙满泪水,似乎亏待了儿子。我的中学是在数百里外的芜湖读的,每年暑期开学总在中秋节前,此时的母亲总是一次次去哀求生产队领导,把她的那份月饼提前领出来,让我带到学校去。母亲送我出村,千叮咛万嘱咐,不时擦着泪水,我走了很远很远,母亲还站在村头,还在擦着泪水。
中秋之夜,我独坐在操场边的草地上,拿出月饼,一边吃一边看着冉冉上升的月亮,它是从故乡走来的,那么圆,那么亮,然而却是湿的,湿漉漉的。那是母亲的眼睛,那是母亲慈祥的眼睛,那是母亲噙满泪水的眼睛!
现在的月饼越来越好,不仅质地优良且包装精美,品种繁多,花样翻新,但吃起来,总赶不上母亲送我的自制月饼香甜,更缺少湿润心头的情味。从那晚开始,每年中秋之夜,欢欢乐乐的阖家团圆之后,我便独自走上阳台或步出家门,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圆圆的湿漉漉的月亮。
但愿今年的中秋之夜能有个晴朗的夜空,让我再能享受一次湿漉漉的故乡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