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就没劲,一到下班精神就来了”,高级心理咨询师、合肥芝麻开门心理咨询室主任张量这样形容职场“橡皮人”的典型特征。没有激情,工作疲软,犹如橡皮做成的,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他人意见,对批评表扬毫不在意,几乎没有耻辱感和荣誉感。人们形象地用王朔小说的某一个主人公,来比喻这样一种工作状态,那就是“橡皮人”。
合肥有多少“橡皮人”呢?9月8日~9日,记者对合肥企事业单位的64名在职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七成多合肥人职业“橡皮化”,严重“橡皮化”的人数已经超过了6%。究竟该如何应对这样的职业现象,管理者和心理专家又是怎么说的?
典型症状
每天像机械一样上下班
今年30岁的王晶,一毕业就进入合肥一家大型文化传播工作。刚参加工作时,她整天激情饱满,任劳任怨。办公室的人员少,工作重,写讲话稿、写总结、督促检查等,还要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包括跑腿打杂、安排吃饭、跟班出差服务等。
4年过去了,她没有被提拔,而她也不再像当初那样拼命了。“我只是被职场潜规则同化了。大家都是这样,多数人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现在王晶机械地上班、下班,“两点一线”。没有太大的追求,随遇而安,梦想对她来说已经“一钱不值”了。
王晶只是“橡皮人”部落里的普通一员,像她这样的群体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对工作总提不起兴趣?对工作充满了厌倦情绪?曾经工作激情极高的你现在工作绩效降低且身体疲惫?期望得不到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橡皮人”正在合肥衍生开来。
记者调查
七成多合肥人职场“橡皮化”
9月8日~9日,记者对省城企事业单位的64名在职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在9项“职场橡皮人”测试指标中仅15人一项未选,占到总人数的23.4%,无任何职业“橡皮化”征兆。其余七成多员工出现或多或少的“橡皮人”倾向。
其中,轻度“橡皮化”员工为19人,占到总人数的29.7%;21人选择了2~3个项目,进入“1次黄牌警告”阶段,表现为“开始在工作上出现倦怠或掉以轻心”;5人选择4~6个项目,进入“2次黄牌警告”阶段,意味着已经踏入了“半橡皮化”的圈套;4人选择6~9个项目,进入“红牌警告”阶段,绝对已经是资深的“橡皮人一族”,严重“橡皮化”占到了总人数的6.3%。
那么,哪些职业容易出现“橡皮化”呢,调查显示:医生、银行员工、程序员、教师、记者、交警、公务员、演员、出租车司机。他们或者总是独立完成工作,无需分享,或者上升的空间有限,或者总是超出一定的工作时间,在疲惫和空虚中越来越“橡皮”。
管理者说
“橡皮人”是负生产力
“在我看来,‘橡皮人’是企业的负生产力,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这种不思进取的工作态度极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员工。”合肥高新区一电子科技公司人力资源主管江品告诉记者,确实有很多企业都存在着这样的“橡皮人”,大多是参加工作三五年之后的老员工。
江品向记者透露遇到这样的员工,他首先会正向激励,把工作内容丰富化,给予其一定的授权,让其负责一定的业务,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达不到效果则可以负向激励,实行严厉的惩罚措施,如:完不成工作任务或者拖延工作可实行一定的行政或者物质惩罚,或精神处罚,公开批评等等。
省城一家担保公司负责人表示,对于这部分被“橡皮化”员工,公司首先尽力遏制,一定程度上调动员工工资福利待遇等方法,激发他的积极性,如果其工作态度还没有改善,也不排除解雇他的可能。
心理专家
多管齐下去“橡皮化”
“实际上,橡皮员工并不多见,我们也经常做过类似这样的心理咨询”,张量表示,“橡皮人”自己也已经意识到其工作状态属于“亚健康”。而面对“橡皮症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多管齐下做出针对性的心理调适和自我调节。
“首先必须认清职业倦怠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经历”,张量认为,每个人都会有高潮和低潮期,不能给自己太多压力和太大的职业期望值。同时,要在工作中找到乐趣,让工作变成一份自己喜欢做的事,还要看清工作的附加值,心平气和地准备迎接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机会。
张量还分析,“橡皮人”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兴趣和爱好,缓解职业压力,比如积极参加一些培训,去充电都是不错的选择。还要注意劳逸结合,休息、旅游、运动都能帮助缓解职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