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州(今安徽阜阳)是一座古城,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宋代进入鼎胜时期,欧阳修、苏轼曾在此为官多年,与杭州西湖齐名的颍州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
苏轼的颍州情缘
宋仁宗元祐六年,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是年冬,大雪铺地,百姓饥馑,苏轼奏请获准,发义粮数千石,并平价出售院炭和酒务柴救济灾民。有官员奏议掘黄堆,开八丈沟,导患水通过颍河入淮。苏轼勘察后指出:若掘黄淮不能减轻陈州水患,反会使淮水倒流,颍州亦将难保。苏轼知颍期间,为发展农业生产,大修水利,浚清陂塘,开清沟,疏清沙,为百姓办了不少兴利除弊的好事。
苏轼非常喜爱颍州西湖风光,常游赏其中,饮宴会友,赋诗著文,有时连处理公务亦在湖上,在西湖留下了不少佳作和胜迹。元祐七年(1092年),苏轼自颍州调知扬州,以后又调赴杭州,他一直对颍州印象美好。在杭州曾把杭州西湖与颍州西湖作比,以为“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欧阳修八下颍州
欧阳修,曾任颍州知府。他一生历任十余个大小州府郡县的地方官职,其中八次来到颍州并终老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与颍州结下了一世不解之缘。
欧阳修第一次到颍州的时间应在北宋仁宗庆历五年深秋。当时风华正茂的欧阳修路过颍州,而且初到颍州就遇到一段奇缘。据赵令田寺《侯鲭录》卷一云:“欧公闲居汝阴时,一(歌)妓甚颍,文忠(欧阳修谥号)歌词尽记之,筵上戏约,他年当来作守。后数年,公自维扬果移汝阴,其人已不复见矣。”后来,欧阳修与同僚们共饮西湖之畔,并种杆瑞莲,栽种黄杨,继而题诗助兴,想起当年之约已成空谈,叹曰:“平湖十顷碧琉璃,四面清阴乍合时。柳絮已将春去远,海棠应恨我来迟。啼禽似与洲人游人语,明月闲撑野艇随。每到最佳堪乐处,却思君共把芳卮。”
欧阳修一生之中八次和颍州结缘,直至生命终老。他在病榻上执笔写下了生平最后一首诗歌《绝句》:“冷雨涨焦陂,人去陂寂寞。惟有霜前花,鲜鲜对高阁。”欧阳修将自己一生最后的笔墨,泼洒在颍州这块难忘的土地上。 张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