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州:未觉杭颍谁雌雄
白居易,少壮努力于符离
3上一篇 2010年9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白居易,少壮努力于符离

 

宿州符离集,是白居易青少年时期苦读过的地方。十六岁时,他在此写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使其一举成名。符离集是历史名镇,也是白居易的第二故乡。

白居易青少年时代11岁随家人迁徙符离,33岁移家长安,他在位于古符离的东林草堂,寓居了22个春秋。写下百余首诸如“原上草”等脍炙人口的诗篇,为后人留下丰厚的文化资源。 朱玉婷

符离古镇才子少年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出生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事。白居易两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着他的祖母又病故。其父为躲避徐州战乱,把家居送往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离度过了一段童年时光。

白居易5岁便学写诗,9岁已可成诵。他最早的诗篇应该是在符离写成的。他与符离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常携“符离五子”刘翕习、张仲远、张美退、贾握中、贾沅犀游山玩水 。

名传千古的《赋得古原草离别》使白居易成了名,也使符离古镇出了名。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当读到这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

《长相思》和悱恻爱情

符离留下了白居易最美好的回忆,也留下了白居易的一段凄恻动人的爱情故事。贞元六年,白居易和与他家相距不远邻居家的女儿湘灵互相爱慕。但他们的恋情遭到白家的反对,白居易的父亲以求学为名,把白居易带到襄阳。

临行前的晚上,白居易与湘灵在濉河旁见了最后一面,白居易长夜难眠,怀有极其深厚的感情含泪写下《潜别离》。此后一别,白居易三十七岁之前没有结婚,而湘灵也是三十岁没有出嫁。

白居易跟随移官襄阳的父亲离开了符离集,第二年春,父亲病故。他把父亲灵柩护送回符离故居。由于重孝在身,他和湘灵没有重温昨天的故事。他把对湘灵的思念后来写成了千古名篇《长相思》已是不争的事实:“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建功立业不忘故土

白居易在符离期间写下很多诗文,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邺弟妹”。白居易这首诗读来十分亲切,好象听诗人叙家常一样,如怨如诉,有思有盼,感情凄楚而又热切。但诗人所言的绝非个人或一家人的遭遇,而是想到了同时代人的遭遇,对动乱不安的社会,表示了不满和痛恨。这首诗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一直为诗评家们所赞许。

白居易的政绩虽然建在江南,他到老也没有忘记符离。他在《朱陈村》的诗中详细记叙了符离附近的朱陈村“桑麻青氛氲”的生活景象:“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他在诗中记叙了自己一生的遭遇,虽然“十岁解读书,十五能属文。二十举秀才,三十为谏臣。”但还是“孤舟三适楚,羸马四经秦。昼行有饥色,夜寝无安魂。东西不暂住,来往若浮云。离乱失故乡,骨肉多散分。江南与江北,各有平生亲。平生终日别,逝者隔年闻。朝忧卧至暮,夕哭坐达晨。悲火烧心曲,愁霜侵鬓根。”

往日符离雨打风吹去

如今白居易生活过的古符离已经没有往日的繁华,一条清瘦破旧的古符离街道,让人无法和它过去的辉煌联系起来,街道两旁的人大都搬迁走了,寂寥散住的人增添了这里的沧桑。

在符离古县城的中心濉河上建永济桥,人称符离桥。它曾经是宿州市最古老的桥之一,由于桥几经风雨,坍塌数次,修复数次。如今濉河大堤上空遗下一座桥墩,桥,已经没有踪迹了。

离永济桥遗址东百余米,是濉河和斜河呈丁字形交汇而形成的三角洲,传说三角洲那片芦苇掩映处,就是东菜园白居易的居所——东林草堂。据史料记载:宿州市城北二十里有濉河,河南有一高台,台上树木茂盛,野草丛生,人称“白堆”。为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故居——东林草堂遗址。东林草堂所在村唐朝称毓村,现在称东菜园。

崭新的符离在古符离北五公里的地方重新崛起,是以符离集烧鸡为第一品牌,闻名海内外的中国烧鸡之乡。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