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众多夹心层对公租房政策能不能放弃“限外”寄托着最后一丝希望时,决定着这一命运走向的京沪两地并没传出好消息。继北京市住房保障办表示,“公租房暂不向非京籍申请人开放”后,上海也将外来人口申请资格的门槛设置为:持有《上海市居住证》和连续缴纳社会保险金达到规定年限。由于没有确定规定年限是5年、10年还是20年,上海的公租房政策显然也有着许多混沌之处。况且很少有外来人口能够获得居住证。
对于在这两座城市居住生活的外来人口来说,这的确是个令人失望的消息。将公租房锁在本地人的围墙之内,这不能不说是对刚刚高调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的一种讥讽,也反映出各地在细化公共住房政策时的鸵鸟心态。
为什么我们的公共住房政策仍在食古不化?除了过多考虑了原住民“户籍”的旧规外,根本就没考虑到外来人口的“纳税贡献”,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住房成果共享。如此一来“细化”出的条款,自然会使公租房政策从原点又回到原点。
而对京沪两座一线城市本身来说,这同样更是一种心胸狭窄的表现。就拿北京来说,它有着建立世界城市的胸怀,如果不在住房问题上一碗水端平,何来海纳百川?而上海更是一座职业化非常高的“雇员城市”,从城市人口的本质看,根本就无法分出“原住民”和“外来人口”。
应该清楚的是,不将外来夹心层人群游离于中国住房保障制度之外,是我国公共住房政策的核心。如果一座城市表面上号称开放,背地里又拘泥于传统思想“画地为牢”,那么公租房就很有可能成为本轮住房改革的最大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