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在业界被诟病已久的《缺陷汽车召回管理规定》正在修改中,未来将可能由部门规章升格为行政法规或者法律。若消息属实,对于中国汽车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然而对于自主品牌来说,短期内却不得不面临一次阵痛,但这也是自主品牌发展到现阶段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6月份,整个汽车界的召回事件风起云涌,各方是“你方‘召’罢我登场”。自5月31日长安福特马自达以23.6万辆的“大手笔”宣布召回起,随后的十多天里七家汽车厂商相继召回近30万辆车。然而,在合资品牌或者外资品牌不断召回的同时,自主品牌却大多实现了零召回,甚至有不少品牌从未出现过召回行动。
是自主品牌的质量真的如此过硬么?恐怕答案不是那么乐观。据一家第三方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内自主品牌的整体新车质量与合资品牌尚有较大差距。这也符合汽车业发展的历史,自主品牌的零召回在此背景下,不得不让人产生质疑。
此前的《缺陷汽车召回管理规定》对汽车召回的规定是这样的,对实施汽车强制召回厂家的罚款额度为每次1500元,最高处罚仅3万元。与之相对的是,美国对实施汽车强制召回厂家的罚款额度为每次1500万美元,而若厂家隐瞒严重质量缺陷及真相的,负责人可能被判处15年的徒刑,厂家可能罚款1500万美元至上亿美元。
国内对召回可以完全忽略不计的“处罚”养成了自主品牌对召回的忽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汽车质量的把关没有国外那么严格。
如果此次汽车召回制度真的上升到法律范畴,对于合资品牌来说,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环境,完全可以从容应对,而自主品牌却不得不在质量控制上迎来一次革新,这对自主品牌来说也将是一场不小的考验。
谈正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