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2025安徽省两会召开在即。过去的一年,我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经济增速逐季回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改革步伐蹄疾步稳,民生保障扎实有力,美好安徽建设取得新进展,交出了一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答卷。即日起,市场星报开设“喜迎省两会”专栏,展示安徽近年来发展新成就。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我省交通运输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交通强国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大项目建设持续发力。
2024年1~11月,我省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496.3亿元,新增一级公路里程200公里;先后开通池黄、宣绩两条高铁线路,高铁运营总里程达2773公里,居长三角第一位;加快建成“五纵十横”高速公路网,2024年底,我省正式进入“县城通”时代;积极构建开放融合机场群,亳州机场、明光机场建成完工,绩溪通用机场开启建设,交通发展态势欣欣向荣。
为全面提升综合交通发展能级,近日,我省制定印发《安徽省综合交通发展能级提升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共包括5项专项行动,分别为实施综合枢纽提能级专项行动、实施运输通道提能级专项行动、实施区域交通提能级专项行动、实施运输服务提能级专项行动、实施智慧绿色提能级专项行动以及22项具体措施。
打造联动支撑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行动方案》指出,要打造联动支撑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实施合肥国际枢纽建设工程,推进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建设;实施芜湖枢纽能级提升工程,建设芜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支持芜宣机场打造上海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副中心;实施蚌埠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工程,构建“米字型”对外联系通道和空铁港联运综合枢纽;积极培育阜阳、安庆、黄山等市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打造合肥区域航空枢纽,完善支线机场布局;拓展洲际客运航线,加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货运航线;加快通用机场建设,构建低空智联基础设施网,到2027年,力争形成“一枢八支多点”机场格局,运营全货机航线20条以上。
加快建设“水运安徽”,以芜湖港为龙头、沿江港口为重点,打造江海联运枢纽;到2027年,力争新增万吨级泊位30个以上、千吨级泊位100个以上,港口集装箱设计通过能力达320万标箱/年;探索无人机融入县乡村三级寄递网络体系,发展无人机配送、城际运输等新兴物流方式,支持开通无人机物流航线,打造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低空经济发展高地。
到2027年县通双高速比例达90%
《行动方案》提出,要完善畅达全国的综合运输通道。实施“4轴5廊6通道”建设工程,持续强化京港澳、武合宁、沿江、郑合杭“4主轴”功能,推动各条主轴高速公路双通道贯通,加快实现“5走廊”和“6通道”内多种运输方式全线贯通。补齐市域(郊)铁路短板,重点推动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大黄山等区域项目规划建设,到2027年,高速铁路达3600公里,覆盖80%以上的县。
推动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快速化改造、高标准连通及低等级提升,到2027年,安徽境内国家高速公路总体贯通,主通道基本实现八车道通行,高速公路达7500公里,县通双高速比例达90%;一级公路达8500公里,普通省道二级以上占比达65%以上。
深度融入长三角交通一体化
《行动方案》指出,要深度融入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围绕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西翼门户定位,加强皖沪机场合作,主动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深化沪苏皖长江沿线港航合作,共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实施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建设工程,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航道上的长三角,到2027年,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干线航道省际接口分别达18个、22个、9个以上,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基本实现等高对接,服务支撑共建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带。
推动货物多式联运发展。实施多式联运发展工程,推动搭建全省多式联运信息共享平台,逐步实现陆港、水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联动”交汇融合;支持组建多式联运企业联盟,加快“一单制”“一箱制”应用推广;推进铁路专用线进重点码头、物流园区、大型厂矿,到2027年,实现铁路专用线全面通达沿江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5%以上。
创建部省级科创平台15个
《行动方案》提出,要完善交通运输创新平台体系。依托部省级重点科研平台,加强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研发,推进产业化发展;积极创建部省级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载体,到2027年,部省级科创平台达15个。同时,加强重点领域技术攻关。组织开展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技术研究;推动工业化智能制造、超大跨径桥梁工程、水下隧道等技术研究和迭代升级;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研究,积极推动交通和能源融合发展,示范推广新能源车船以及无人机、无人驾驶应用。
加快智慧交通技术应用,实施智慧交通建设工程,推进传统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快智慧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和航道建设,完善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体系;加快建设智慧交通大数据中心,打造行业数据“一个库”、行业应用“一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