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报讯 记者昨日从合肥市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日前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这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后合肥市首部总体规划。
3个城市性质和3个核心功能定位
记者看到,《规划》中明确3个城市性质和3个核心功能定位。
3个城市性质为:安徽省省会,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3个核心功能定位为: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
面向未来,《规划》展望了合肥市2035年目标愿景,即: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基本建成创新引领、城湖共生的示范城市和宜居韧性智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根据规划,到2035年,合肥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05.17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618.52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228.4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289.3平方千米以内。
“一主三辅”空间格局
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原则,《规划》构建了“一主三辅”的主要空间格局。
其中:一主是指“一城一湖一岭、两翼多极六带、三环三楔三区”的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三辅是指“两圈三区、多带多园”的农业空间格局、“一湖多廊、三环三楔”的生态保护空间格局和“一城两翼、多极六带”的城镇空间格局。
“空间格局的优化不仅为合肥市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空间基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两区四带”历史文化保护框架
《规划》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支撑塑造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魅力空间。
记者了解到,合肥统筹全域自然与人文资源传承保护。构筑“两区四带”的历史文化保护框架,系统保护和活化利用好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丰富多样的景观资源,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其中,两区为:中心城区和环巢湖区各类历史文化遗存;四带为:冶父山-汤池三国文化空间带、四顶山-浮槎山-岱山红色文化空间带、紫蓬山-三岔河圩堡文化空间带、南淝河-瓦东干渠遗迹展示带。
推动陆路“四网融合”
在《规划》中,合肥市将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缩小城乡差别,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发挥县城和镇区的综合服务能力,引导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向乡村延伸和覆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记者获悉,合肥未来将加快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规划》支持重大交通设施协同建设,支撑全面打造链接全球、畅通全国、辐射全省更具竞争力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陆路上,合肥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航运上,合肥推进港口与内河航道协调发展,支持江河联运、干支联运,建设一体化港口群。
科创引领,服务保障“国之重器”
据悉,《规划》支撑打造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以科技创新筑牢强国之基。
在服务保障“国之重器”方面,合肥将全力支撑滨湖科学城、未来大科学城等科创片区规划建设,保障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合肥光源等重要科创平台建设,助推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跃升。
除此之外,《规划》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一条新“翡翠项链”
通过规划,更多的合肥市民能在300米沐浴绿意、500米拥抱园林。
在公园方面,合肥将构建由骆岗公园、郊野公园、社区游园、口袋公园和街头绿地组成的城市公园体系,全面消除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盲区。
同时,合肥计划依托南淝河、十五里河等主要河流和城市廊道,重点打造一条新“翡翠项链”。这条项链串联起城市的主要中心,并融入科技创新、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等复合功能,沿途串起科技场所中闪耀的智慧之光、文化古迹里沉淀的岁月故事,以及公共服务场所中洋溢的生活热情,舞动着文化与风情的韵律,成为未来城市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此外,合肥将城市内部的小型湖泊水体,作为城市生态景观和功能组织的核心,围绕湖泊水体,塑造一个个环境优美、功能复合、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统筹构建了由骆岗核心区、4个一级中心、12个二级中心和多个三级、四级中心组成的“1412”公共活动中心体系。而其中的骆岗核心区与老城、天鹅湖、东部新中心以及滨湖4个一级中心则构成了一个“钻石型”的城市主中心结构,这里将成为未来合肥城市形象的主要窗口与重要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