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鸭先知。每年这个时节,虽不是鸭子最为肥美之时,但还是禁不住老饕们的热烈追捧。与北方鸭种不同,皖江一带特产的麻鸭少了几许肥硕,多了几分撒欢的劲头,堪称鸭子中的瘦肉型选手。这样的“身板”虽没有北京烤鸭丰腴般的口感,但却鲜香入骨、回味无穷,给一众厨师们留下无限联想的空间,创作出各式精美鸭肴。
在吃鸭这件事上,紧邻芜湖的无为人却有些剑走偏锋,赋予了麻鸭更多复合的口感。且看无为当地一位老先生品鸭的生动描述吧。“皮油滑爽嫩,鸭肉细软亲和,膀爪慢撕细嚼,鸭肝绵糯抢口,鸭肫响脆清润,鸭肠弹软耐嚼,鸭舌脆嫩小巧,鸭颈入口细密,鸭头百味交集……”对于一只鸭子各个部位极致口感的描述,恰恰展现出无为特色美食——板鸭的独到之处。无为板鸭,色泽金黄、油而不腻,板鸭制作始创于清代,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因其先熏后卤,天然烟熏芳香,早年也叫熏板鸭。清光绪年间,无为人对熏板鸭技艺进行了创新发展,使熏板鸭的味道更加诱人。
传说很久以前,无为鼓楼附近,有一个名叫张忍的孤儿,有一手做板鸭的手艺。他与邻居家闺女何泉青梅竹马,只是无钱送上聘礼求婚。这年又临中秋节,张忍鼓起勇气,手提一只自己精心制作的板鸭,来到何家求婚。何泉的母亲素闻张忍聪明勤奋,对这门亲事倒也不反对,但看到张忍带来的所谓聘礼,仅是一只板鸭,唯恐世人讥笑,便暗示何泉,好言相慰,将张忍连同带来的板鸭送出家门。张忍回到家中,焖灶已将粥炖好,但他闷闷不乐,无心去吃,顺手将板鸭挂在焖灶上面的铁钩上,又往尚有余火的焖灶膛里添了几把木屑,便和衣在床上睡去了。木屑缓慢地半燃半灭地燎着,冒着一股细烟,袅袅升起,直熏板鸭。约莫过了三四刻钟光景,一只光洁的板鸭,竟然变得色泽金黄,泛出芳香野味。扑鼻的香味熏醒了张忍。他见此板鸭,惊喜交加,便将板鸭又作一次短暂卤焖,顿时板鸭更显得肉嫩色美。
当张忍将这只板鸭再次送到何家时,全家为之喜不自禁。何母郑重地说:“张忍,这特殊的板鸭就是你的特殊聘礼,你和阿泉不日便可完婚!”张忍和何泉结婚后,悉心研制和经销板鸭,凭借着这意外得来的美味,获得人们广泛赞誉,并将板鸭改称熏鸭,最终抱得美人归!
不知是不是口口相传的故事影响了人们,据无为县志记载:“民俗婚筵多用鹅,后改为鸭。”至今在无为当地仍有男女订婚送板鸭的风俗,叫“超节”。只要定了亲,逢年过节,男方就得给女方“超节”,连女方的七大姑八大姨,一个都不能少。如今,无为板鸭已被列入《中国名菜谱》,当之无愧成为一道闻名于世、香飘八方的佳肴。
我第一次品尝到正宗无为板鸭,是有幸陪一位同学过生日,就在位于无城十字街的“中和楼”吃早点。一小份板鸭、一小份膀爪,一缕熏香入口,禁不住细细咀嚼,不肯错过那阵阵搅动味蕾的香。从那以后,我才知道无为板鸭最为有名的两家店当属马家和燕家,都是百年的老手艺。
我以为,板鸭有味,少不了清欢,若有三两客人上门,寻一处酒楼,斩一盘板鸭、一副膀爪,备一瓶老酒,细嚼小酌,那感觉不亚于神仙。如今,有无为人的地方就有无为板鸭,小小的板鸭承载着无为人对家乡的真挚情感,成为无为人引以为豪的文化地标。
走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都会看到一家家无为板鸭摊像一粒粒璀璨的珍珠,镶嵌在古巷老街里,把香味撒遍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