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壁画看唐朝
2024年10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从壁画看唐朝

 

壁画,指绘制在墙壁上的图画,有岩石壁画、建筑壁画、墓葬壁画等。中国古代最早的墓葬壁画发现于西周时期。汉代墓葬壁画发达,形成墓葬考古特有的风貌。唐代墓葬壁画达到又一个高峰,在视死如生的观念影响下,墓葬构造也竭力模仿人间等级制度,作为墓葬构成要素之一的壁画,也就和墓葬规模、葬具、随葬品一起,成为等级制的重要标志之一。

陕西西安及附近地区,是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有19位皇帝及数千位皇亲贵戚、高官要臣埋葬在这里。目前,发现有壁画的墓葬已有一百多座,是中国唐代壁画墓最为集中、发现数量也最多的地区。揭取下来的唐墓壁画多数收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    星报综合

李寿墓壁画中的仪仗队

李寿(577年~630年),字神通,高祖李渊从弟,右翊卫大将军,封永康王,后来改封淮安郡王(从一品),贞观四年去世,赠司空 (正一品),谥号靖,次年以“特加常等”的礼仪葬于永康陵(太祖李虎陵)附近(今三原县陵前乡焦村)。1973年由陕西省文管会袁仲一先生主持对其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李寿墓全长44.4米,由墓道、五天井、四过洞、甬道、二小龛、墓室组成。出土文物三百三十余件,其中龟形墓志、线刻石椁(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为罕见精品。壁画亦十分精美,遍布墓道、天井、过洞、甬道、墓室。自南至北分别为出行、狩猎、仪卫、列戟、建筑、农耕、歌舞、男女侍从等,东西两侧呈对称排列。揭取下来的二十三幅,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步行仪仗图(1975年陕西省三原县李寿墓第一过洞东壁揭取)

唐墓壁画从内容来看,有四神、仪仗出行、仪卫、建筑、列戟、狩猎、马球、客使、文吏、乐舞、内侍、宫女(仕女)、山水等,涉及唐代社会的许多方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宫廷生活和社会风貌,在纸本、绢本绘画真迹罕见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

李寿墓在过洞及天井处共绘有十二幅步行仪仗图,每幅队列由八人、九人或十人组成。此图由九人组成,均迈出左脚作前行状。为首者头戴黑色幞头,身着白色圆领袍衫,脚穿乌皮靴,双手持五旒羊旗;其后二人左侧佩剑,装束同前。第三排四人,其中二人头戴白色风帽,身穿白色披风,手持红色四旒旗,脚穿乌皮靴;二人头戴黑色平巾帻,加簪导,身着短身广袖红褶,白色缚袴,外加红色两裆,腰系黑带,足穿黑靴,左侧佩剑。

最后二人头戴黑色幞头,身着黄褐色圆领袍衫,腰系黑带,脚穿乌皮靴,手亦举一红色四旒旗。李寿为淮安靖王,正一品,唐代凡王公以下皆有亲事、帐内。按照《旧唐书·仪卫志》的记载,亲王的亲事府内有掌仪卫陪从的典军和副典军各二人,官阶分别为正五品和从五品。穿着两裆的两人可能就是典军和副典军,而身着风帽、披风或圆领袍衫的可能是亲事或帐内,步行仪仗图表现的应当是郡王级的仪卫。

李寿墓壁画中的骑马出行图

李寿墓墓道西壁骑马出行图保存较东壁稍好。图中骑士均头戴黑色幞头,身穿白色或淡黄色圆领紧袖戎衣。缚绔,腰系黑带,足穿黑靴,左手勒缰,右手持四旒红旗。人物形态和面部表情各不相同,有的正面,有的左侧面,有的右侧面,有的面容丰润,有的瘦削,有的为深目高鼻长髯的胡人形象。马的描绘和刻画更为生动传神,从颜色上看,有白马、棕马、青灰马、黑色白蹄马。马鬃有的修剪整齐,有的蜷曲下披;没有花或绺,尻尾也未结椎。马头小,胸腹紧劲,尻圆,腿细而长,蹄较大,是当时的优良品种。

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

高203厘米~213厘米,宽618厘米

1973年陕西省三原县李寿墓墓道西壁揭取

唐代重视养马业,据《唐会要》卷七十二《诸蕃马印》所列,不同来源外来马的马印有三十五种。另据一些学者的统计,唐代引进的胡马,东起朝鲜半岛,西到阿拉伯,北自西伯利亚,南到印度,多达八十三种。《唐会要》卷七十二《马》记载,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年),“骨利干遣史朝贡,献良马百匹,其中十匹尤骏”,太宗非常喜爱,号十骥,各制其名,如发电赤、奔红赤。唐太宗昭陵六骏中,马的颜色有黄、紫、红、青灰、黑色白蹄,与图中的几乎一样,而所谓的“拳毛”可能就是图中鬃蜷曲下披的这种马。图中的马马具齐备,可以看出的有络头、衔、镳、缰绳、攀胸、韅、鞦、鞍袱、鞍、鞯、障泥、马镫、鞘。更为重要的是,在第四列(八人)图中最外侧的灰马身上有跋尘,位置在靠近马鞍处,且较长,这与孙机先生“跋尘在唐末出现”的结论不相符合。看来,马具中的跋尘究竟出现于何时,值得进一步的商榷。唐墓壁画作为纪年准确、形象真实的资料,无疑是重要的依据。

李爽墓壁画执拂尘侍女图

李爽(592年~668年),京兆长安人,曾任殿中侍御史、桂州都督,银青光禄大夫守司刑太常伯,官级为正三品。其墓长30余米,有三个天井,三个过洞,两个小龛,砖砌墓室。随葬有铜器、瓷器、玉饰件,仅陶俑就有二百一十二件。在墓道及墓室残存有二十五幅壁画,其中较完整的有十六幅,分布于甬道和墓室。

执拂尘侍女图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

高212厘米,宽110厘米

1956年西安市雁塔区羊头镇李爽墓墓室北壁揭取

这幅壁画为墓室东壁南起第三幅,侍女头梳高高的螺髻,身着窄袖长裙,外套半臂,足穿翘头的云头履,双手上下相扣地执一把拂尘,作静静站立状。

唐代妇女服饰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期承汉魏北朝遗俗,小衣长裙,多着深色,少施粉黛,佩饰简约;中期则衣裙艳丽,胡服盛行,簪钗耀眼,丽人簇簇;晚期体丰服艳,广袖博衣,饰佩繁缛,华而失趣。唐代妇女服装虽然千姿百态,但其搭配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上衣下裙,另一种为上下不分的袍服(配裤)。袍有圆领袍(男服)和开襟的胡袍;衣有襦、袄、衫;裙多为长裙(以多幅者为佳),裙色以红、绿、紫、黄居多,尤以红裙流行。

画面中侍女手中所持之物为拂尘,又称拂子。其形状为长柄,前端有棕丝、麻线、牛尾等做的穗,用于掸除灰尘和驱赶蚊蝇。唐杜甫《棕拂子》诗有:“棕拂且薄陋,岂知身效能。不堪代白羽,有足除苍蝇。”因此,拂尘又称“蝇拂”。拂尘也被用作佛教用具,其用途和日常用具基本相同,但用料却有讲究,不能像日常用具那样用牛尾、马尾等材料,只能用线、羊毛、树皮等。除此之外,拂尘还可以用作卢纶所说的“若将挥玩闲临水”的清玩之器以及乐舞用具。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