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常说,“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许戾家”,这所谓的“四般闲事”,并非“闲极无聊”之“闲事”,“闲”在这里是指“悠闲自得”“闲适自在”的状态,因此这四件事也被称为“四般雅事”。烧香亦称焚香,为宋人口中“四雅事”之首,是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之美事。不过焚香一事虽然风靡整个大宋朝,但却并非宋人首创。
焚香的起源
我国焚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人类在会使用火之后,发现焚烧一些带有特殊芳香气味的植物,可以减少蚊虫叮咬,去除浊气防疫疾病,此后古人就开始有意识地焚烧这些带有芳香气味的植物,再后来人们逐渐开始在祭祀中焚香。祭祀焚香源自人类社会早期的神灵崇拜。
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及科技水平低下,人们无法用科学解释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生理现象,便产生了神灵崇拜,此时香就承担了沟通人神的媒介作用,即升烟以祭天。人们觉得香烟袅袅升起,自己的愿望也就随着升起的烟雾传达给了上天和神明。《尚书》云:“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讲的就是先秦祭祀中的焚香活动,这也是香最初的用途。到了汉代,随着香料种类的增加和焚烧、制香技术的进步,香开始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被用以熏衣、熏被、除臭、避秽,但此时香的使用还仅限于宫廷贵族阶层。
据蔡质编写的《汉官仪》记载,当时的尚书郎要“含鸡舌香伏奏事”。说起这项风雅的宫廷礼仪规定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汉官仪》载:“桓帝时侍中刁存年耆口臭,上出鸡舌香使含之。自疑有过赐毒,归舍辞诀欲就便宜,赖僚友求眎其药更为含食,意遂解。”就是说东汉桓帝时,有一名叫刁存的侍中,年纪大了有口臭。故而一次朝会时皇帝就赐给他一枚鸡舌香,命他含在口中。刁存不知此为何物,以为是皇帝赐死的毒药,但君有赐,臣不可辞,只得惶恐遵命,退朝后便急忙回家与家人诀别。此时恰逢友人来访,听闻此事颇觉蹊跷,就让刁存把口中之物吐出来看看。刁存吐出后,朋友认出这是一枚上等的鸡舌香,刁存才明白皇帝不是赐死他,原来是虚惊一场,此事遂成笑谈。或许是因为刁存口臭的提醒,此后“口含鸡舌香奏事”逐渐成为汉代的一项宫廷礼仪制度。
后来“含鸡舌香伏奏事”演变成为官员面君议政的一种代称。唐代刘禹锡刚被贬为郎州司马时,曾在《早春对雪奉澧州元郎中》写道:“新恩共理犬牙地, 昨日同含鸡舌香。”五代和凝也有诗云:“明庭转制浑无事,朝下空余鸡舌香。”《魏武帝集》曾记载曹操与诸葛亮书云:“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这封书信是三国时期,曹操向诸葛亮赠送鸡舌香时写的。当时曹操将鸡舌香精心包装起来,并修书遣使将香送到千里之外的诸葛亮军中。曹操这么做当然不是为了讥讽诸葛亮口臭,他的潜台词是说:“我希望有机会和你一起口含鸡舌香,同朝为官。”是向诸葛亮示好表达招纳之意。
宋人焚香之雅趣
因为香料在中国古代经常入药使用,所以香料在宋代也被称为香药。宋代官方所编的《圣惠方》中以香药命名的方剂就有120方之多,常见的有乳香丸、沉香散、木香散、沉香丸等。当时的另一部官方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也记载有大量使用香药的方剂,有些千古名方,比如至宝丹、苏合香丸等至今仍在使用。
我国古代香料的来源主要依靠进口贸易,在宋代之前,进出口贸易不够发达,朝廷的香料主要源自朝贡,因此香料珍贵而稀少,很难在市面上大量流通,一般仅限于上层社会官僚贵族使用。进入宋代之后,情况便大不相同,当时商品经济兴盛,进出口贸易十分繁荣,香料的来源开始变得充足,种类也更加多样。根据文献记载,当时进口的香料多达一百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有乳香、龙涎香、龙脑香、沉香、檀香、白檀香、丁香、苏合香、麝香、木香、茴香、藿香等数十种。宋代香料的用途很广,既可以入药、食用、敬神、制烛,还可用于化妆、熏衣、卫生乃至建筑等等。
提到焚香,人们通常会想到“红袖添香”一词,窈窕淑女,素手拈香,那一缕幽香直入秉烛夜读书生之情怀,是何等的温馨、风雅与曼妙。欧阳修有两句词说:“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词中“韩寿偷香”讲的是西晋故事。西晋权臣贾充的次女叫贾午,贾午从小聪明伶俐,很得父亲喜爱。每每贾充会客,贾午便会在一侧偷窥,此时贾充的幕僚韩寿通常陪侍左右。韩寿生得潇洒俊美,这么一来二去,贾午不由对韩寿心生爱慕。于是她便瞒着家人与韩寿暗通款曲,私定终身。一日,皇帝赐了一种西域奇香给贾充,这种香香气浓郁,一旦沾染便多日不散。贾午偷出一丸送给韩寿。韩寿不明就里,把香丸佩在身上,于是他身上便日日散出奇异的香气。众人都对韩寿这个反常的变化感到惊异,韩寿一看事情无法隐瞒,只得将他与贾午的相爱之情和盘托出。不过这个故事的结局很圆满,贾充本就非常欣赏韩寿,听他如此说,就把贾午嫁给了他,成就了一段佳话。
线香在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时间相对比较晚,而宋人当时用的香是使用“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者散香末,使用的时候需要放在香炉中烤,也被称作焚。宋代焚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添香、试温等程序。当时焚香准确的叫法是“隔火焚香”,不在取烟,香烟若烈,则香味漫然,顷刻而灭。“隔火焚香”的大致步骤是:首先准备好木炭,木炭需烧至通红而又没有明火也不冒烟。然后在香炉里均匀松散地装上香灰,并在香灰中心挖出一个较深的孔洞。之后先往孔洞中放入烧好的木炭,如果木炭比较旺,便放得深一些。然后再放“隔火”,“隔火”用的是云母、金钱、银叶、砂片等薄而硬的东西。最后在“隔火”上放香丸或香饼。因此宋人“焚香”并不是直接用火烧,而是隔火焚,既然是隔火焚,就一定会有添香试温的程序了。
焚香的作用与意境
宋代文人雅士中嗜香者甚多,不过焚香的用途,则因个人喜好而各不相同。焚香最常见的用途是熏衣,真宗朝的中书舍人梅询,每天早上出门之前,必定要做一件最重要的事儿,那就是在穿上官服之后焚两炉香,然后把官袍的两个大袖子的袖口展开,覆盖在熏笼上,待到炉香燃尽之后他就把大袖的袖口聚拢起来,不让香气散去。等到了办公室,他再把袖口放开,袖中香气便幽然而出,一时间满室皆香,梅大人秒变人体香薰机,人称“梅香”。
其次,文人士大夫在燕居休闲时喜欢将焚香作为营构诗意生活的点缀,北宋画家郭熙作画时“凡落笔之日,必窗明几净,焚香左右……然后为之”,他们觉得香气可使人才如泉涌,思绪驰骋,他们也会将香置于卧室,相伴于枕旁,如“枕畔木瓜香,晓来清兴长”“静喜香烟萦曲几”“就火添衣,移香傍枕,莫卷朱帘起”。除了这些用途之外,香在宋代还有修身静心之用,宋人认为香气是醒脾通窍的良方。
赞宁在《大宋僧史略》中有这么一段话:“香也者,解秽流芬,令人乐闻也。经中长者请佛,宿夜登楼,手秉香炉,以达信心。明日食时,佛即来至。故知香为信心之使也。”提到焚香修身我想起米芾的一个故事。相传米芾晚年远离是非,学禅有得。他在去世前一个月把平日所爱字画尽数焚烧,与亲朋故旧一一写信告别,称自己命不久矣。同时他在家中备好一口棺材,从此吃饭、坐卧、办公,全都在这棺材里进行。到了临终前七天,他不再吃荤食,每天都沐浴更衣,在棺材中焚香静坐。直到逝世那天,亲友与同僚悉数到场,他说了“众香国中来,众香国中去”两句便合掌而逝了。
宋代文人用香,除了自用之外,更将其作为往来互动、增进友谊的纽带。故友来访时,焚香清谈可谓美事。宴会雅集时,焚香是营造交际氛围的重要手段。文人雅士们还热衷于自制合香互相馈赠,为此还留下许多香谱传至后世。宋人将用香一事,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后世看起来觉得风雅,而在当时,却是风雅处处是寻常。宋代香事在继承前代审美观念的基础上,融入时代之风尚、文人之意趣,形成其特有的休闲特征。文人雅士们以“闲”的趣味来对待焚香之事,他们以香薰衣、以香为礼、以香养性,将香视为日常必备之物,这种对琐细平凡之物的关注,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生活美学的追求及个人生命体验的抒发。 据《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