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7月15日正式入伏,今年的“三伏”又是40天。从2015年至2024年,已连续10年的“三伏”都是40天。
所谓“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大约在每年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下旬,正好处于小暑与处暑节气之间,天气最为炎热。待到暑退出伏,早晚才渐有凉意。
我国传统历法规定,从夏至日开始数起,数到第三个“庚日”就进入初伏。初伏和末伏固定都是10天,中伏则不固定,有时是10天,有时是20天。
本世纪至今以来,仅有2004年、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年和2014年这6个年份的“三伏”是30天,其他18个年份的“三伏”都是40天,其中,2015年至2024年,更是连续10年的“三伏”都是40天。
“入伏后一般以‘桑拿天’为代表,对公众来说,一定要做好针对性应对,注意防暑降温,安然度夏。”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说。
“三伏”防暑注意以下5点
1.尽量把外出活动的时间安排在清晨或傍晚;户外作业、运动避开中午12点到14点的时间段。
2.尽量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外出时使用防晒霜,身着轻便、色浅、宽松的衣服,头戴宽檐帽;在烈日下工作的人,应增加休息时间,避免过于疲劳。
3.多喝水,而且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
如果在户外剧烈运动,应该每小时喝2杯至4杯水,以淡盐水为宜;
4.在炎热天气下运动,应缓慢开始;如果心脏开始跳动加速,并感到气喘吁吁,应停止运动。
5.应注意观察自己和家人以及朋友同事的身体情况,对于老年人,应该注意询问身体状况,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三伏”消暑试试这些方法
1.衣物选棉麻材质。衣服的材质会影响汗液蒸发,推荐宽松、吸湿性好的棉、麻、丝等材质,或者选择透气性强的合成纤维材料。
2.晚睡早起。晚睡并不是提倡熬夜,而是顺应夏季昼夜变化的特点按时作息:晚上十一点半前入睡,早上六七点起床较好;中午可以午睡 30~60分钟,有利于气血平衡,帮助补充体力。
3.预防“情绪中暑”。高温酷热天气,人们易出现心烦意乱、无精打采等“情绪中暑”迹象,静坐、浇花、读书、听音乐等都有助于缓解烦躁心情。
4.吃“苦”开胃。进入三伏天容易食欲不振,可以多吃点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菊等。
“三伏”,“冬病夏治”好时机
中医专家介绍,“三伏”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部分人群在此期间进行敷贴“三伏贴”、艾灸等治疗,能够有效防治虚、寒类疾病。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苏州医院执行院长高铸烨介绍,适合“冬病夏治”的疾病有以下几类: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过敏性鼻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肠炎、慢性胃炎、胃痛等;风湿骨病,如关节炎、骨质增生、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等;小儿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喘、厌食、遗尿等;部分虚寒妇科病,如痛经、受凉后反复发作的盆腔炎等。此外,部分心绞痛阳虚寒凝患者也可“冬病夏治”。 据新华社、《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