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不凡 跳回农门 富“余”乡邻
2024年7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凡”人不凡 跳回农门 富“余”乡邻

记者 吴承江/文 高斌/图
红桥村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孟凡余
红桥村荣誉墙
孟凡余和同事交流工作
孟余凡(中)在大棚了解葡萄种植、销售等情况
 

理想中的乡村生活是什么样的?环境优美、产业兴旺、邻里和谐……走进合肥市长丰县义井镇红桥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在这里尽显无余,这其中倾注了红桥村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孟凡余的无数心血。

十年如一日,他为村“两委”班子成员做早饭,坚持以“早餐会”代替日常考勤;闯出致富路,他带领村党组织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坚持“组织引领闯新路、种好粮食促致富”,2023年村集体自主种粮1.1万余亩,经营性收入突破1000万元;党员带头干,他组织成立“党员议事会”,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昔日贫困村蝶变成为全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建设村。

身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孟凡余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践行入党誓言,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是应该的。”

一滴水,融入群众中

“孟书记没来之前,红桥村确实太穷了,要干劲没干劲、要路子没路子,现在变化就大了,没有孟书记的辛勤付出,不会有红桥村现在的成绩。”红桥村村民刘治根动情地说。

义井镇红桥村曾是长丰县重点贫困村之一,地处偏僻,缺水易旱,种地种不出几个钱,养家糊口都困难。也正是因为受够了这里的贫穷,2000年年初的一个夜晚,1970年出生、刚过而立之年的孟凡余下定了离乡创业的决心,前往合肥,发誓一定要干出个样子。从在一家企业打工做起,到开办了自己的小型物流公司,孟凡余闯出了自己的致富路。在村民眼里,他是成功“跳出农门”的能人,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但他闯出来了,红桥村却一直还是那个穷地方。2012年,怀揣着回馈家乡、带领父老乡亲共同致富的愿望,不惑之年的孟凡余又主动“跳回农门”回到了红桥村,被村民推举为红桥村党支部书记。

刚回到红桥村时,红桥村党组织软弱涣散,发挥出的作用极其有限,甚至一到年底,都有一群人到村委会来要钱,村委会不敢开门,上班时间都要把门锁起来。这可怎么树立起让群众信任的形象呢?孟凡余知道这种情况后,默不作声地从公司拿了十几万元回来把村里的账结了。在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后,孟凡余书记语重心长地对村“两委”工作人员说:“以前的情况已经过去了,现在的我们,要对得起自己党员干部的身份,我们要像一滴水,主动融入到群众中去,不能做一滴油,游离于群众之外。”孟凡余用实际行动印证了这句话,他凡事亲力亲为,带头逐户走访群众,了解群众的困难与需求,为解决群众的利益诉求到处奔波,甚至自己掏钱给贫困户买衣服、买油、买米,逢年过节还会带领干部到群众家里慰问走访,坚持“以真心换真情”。在他的坚持下,群众的心渐渐暖了起来,“信任”的种子在群众心中悄然扎根。

一餐饭,调动积极性

在红桥村党群服务中心大厅里,有一面摆满了奖牌的墙,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安徽省“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合肥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显示了红桥村近些年的发展硕果,“这离不开村两委以及每一个村民的共同努力。”孟凡余说。

基层的工作千头万绪,想要发展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面对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村“两委”成员有时会情绪低迷。为了调动村“两委”干部的积极性,孟凡余每天都会早早来到村委会食堂,炒上一锅蛋炒饭,然后挨个给“两委”干部打电话,让他们过来吃饭。每天早晨的这场早餐会上,孟凡余会与大家聊家常,说心里话,鼓励大家在工作上再接再厉,尽自己所能把大家的情绪调动起来。这一碗碗蛋炒饭,凝结着孟凡余对“两委”的期待,对红桥村的期待。

慢慢的,大家的工作状态越来越好,干事的劲头越来越强劲,一个坚强的红桥村“两委”干部队伍建立了起来,大家聚合起闯的干劲、拼的意志,共同吹响攻坚克难的号角。

2019年,红桥村的土地流转到村,村里为改良土壤质量,种植了5000亩大豆。到了收割的时候,孟凡余坚持在一线组织收割,带头劳作,晚上更是收割到凌晨2点。收割期间有住在附近的群众来捡掉落在地里的黄豆,孟凡余便带领村“两委”全天24小时在田间维持秩序,确保不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黄豆一旦收割就必须抓紧晾晒,村里的广场和封闭道路上堆满了晾晒的黄豆,但天气预报说凌晨5~6点有大雨,晾晒的黄豆都没有归仓,如果不赶在下雨前将黄豆归仓,村集体便会遭受重大损失。心急火燎的孟凡余带领村“两委”干部及党员便争分夺秒地把晾晒干的黄豆归仓,眼看着大雨欲来,仅凭十几个人根本完不成这个工作,看到他们拼命的身影,村里的群众坐不住了,“书记为了我们都晒黑了,我们也不能干看着!”有人用自己家的电瓶三轮车帮忙运输,有人自带农具帮忙装车,大家共同发力,拧成了一股力量强大的战力绳。凌晨5点,经过了所有人整整一夜的努力,所有的黄豆顺利归仓。看着满仓黄灿灿的豆子,看着劳累了一夜的干部和群众,孟凡余眼眶红了,“大家都辛苦了。”一句话字短意长。6点,倾盆大雨哗哗地下了起来。

一条路,叫“红桥经验”

回望红桥村的发展历程,离不开孟凡余带领下的“两委”“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智慧。

2016年,红桥村实现重点贫困村脱贫;2017年,成立村办企业红桥坊菜籽油加工厂;2018年,建设起光伏电站和扶贫产业园,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6.5万元。红桥村作为一个人口“空心化”严重的偏远村,村民外出务工导致土地大量撂荒,看着抛荒的土地,孟凡余十分心疼,“要治好红桥村的‘穷病’,就必须利用好土地这个最大的资源。”2018年底,借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契机,孟凡余书记带领村“两委”勇抓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投资1596万元,开始对全村的土地进行全面系统整治,并将建设出的5700亩高标准农田转化入股村经济合作社,进行规模化、机械化耕种,统一经营,土地成了集体的土地,村民成了股民,“三变改革”在红桥村落地生根。改革的结果没有让大家失望,2019年,红桥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到73.8万元,累计发放收益分红113.73万元,人均分红达533元(除去土地租金400元),并通过入股分红、务工就业、收益分配等方式,带动贫困户64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2020年,红桥村种植的油菜、小麦、高粱等经济作物喜获丰收,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50万元。2023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000万元。红桥村从一个薄弱村成为了经济强村,探索出了一条红桥之路,“党建引领、土地到村、规模经营、利益共享”的红桥模式成为了全市学习的经验。

今年,红桥村有了自己的农事服务中心,第一季的小麦和油菜刚刚丰收,高粱和玉米也已经冒出了新芽,一望无垠的田野预示着丰收,农民的脸上写满了对小康生活的期待,以“红桥经验”为内核的发展模式在长丰全县推广,开花结果,奏响乡村振兴路上奋斗的赞歌。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