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楚辞的浪漫优雅、青铜器的庄严厚重、木竹漆器的流光溢彩,美术乐舞的动人心魄……这些极具标志性的楚文化遗存,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标志。
在秦灭楚前,楚国最后定都于寿春,就是位于今天的淮南市寿县一带。因而这里,也成了楚考烈王熊完的最后归宿。在武王墩墓第二次媒体开放日,又有一些重要的考古新发现展现于世人面前。 本报记者/整理
墓主身份:可能是楚考烈王熊完
在一组青铜簠上,尽管簠体已经锈迹斑斑,仍然清晰可见刻在口岩上的12字铭文,为“楚王酓前作铸金簠以供岁尝”,专家表示,酓前正是熊完的意思。
而且,武王墩墓出土文物的形制、纹饰、组合等具有战国晚期楚文化的典型特征。结合墓葬规模、结构、出土文字材料与文献史料等综合分析,墓主身份可能是《史记·楚世家》记载的楚考烈王。
青铜圆鼎:东周时期口径最大
此前,人们熟知的楚鼎为安徽博物院藏的“楚大鼎”,又名“铸客大鼎”,1933年出土于寿县李三孤堆楚王墓。
5月18日,武王墩墓内最大的青铜鼎被提取出来。尽管被掩埋地下两千多年,大鼎仍保留着最初的吉金色。经初测,大鼎口径88.9厘米,通高111.5厘米、鼎耳间距111.7厘米。从口径来说,是目前发现最大的楚国大鼎。比李三孤堆出土的楚大鼎长近2厘米,有望成为迄今出土的东周时期口径最大的青铜圆鼎。
据武王墩墓考古发掘领队宫希成介绍,目前在武王墩墓已出土150余件青铜器,其中两组“九鼎八簋”,印证出了武王墩墓的王级等级。
饮食文化:2000年前的淮南牛肉汤
在考古中发现,墓中有丰富的动物骨骼遗存和果蔬遗存。这些遗物,不仅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饮食偏好,也为我们揭示了古代楚国的饮食文化。据介绍,考古人员不但在棺椁内提取大量牛、猪、狗等10多种动物骨骼遗存、植物遗存,还发现了葫芦、甜瓜、梅、栗等瓜果、坚果,粟、黍、水稻等农作物,花椒、锦葵等香料作物,以及传统中药植物吴茱萸等。其中,在最受关注的青铜圆鼎内发现了牛骨,很多网友惊呼:难道2000多年前就有了淮南牛肉汤?
墨书文字:风格多样且高达1500个
此前,在提取椁室盖板的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的楚系墨书文字。椁室盖板上的墨书文字,对研究楚国墓葬营建过程、职官制度、名物称谓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南集府”“北乐府”与过去李三孤堆大墓出土铜器铭文中的“六室”“少府”“太府”等,应是为楚国宫廷服务的专门机构。
随着清理工作持续推进,考古工作者不仅发现椁室盖板有字,而且底板、侧板、椁墙都有字,还发现少量的遣策类竹简。遣策,是记录随葬物品的清单。宫希成说:“现在发现的文字比较多,载体也比较多。除了椁室盖板、竹简,很多漆器、铜器、乐器上面也有文字。我们暂时没有时间进行综合研究,但是已经和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达成了合作意向,将来对这些出土的所有文字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
出土编钟:完美演绎《茉莉花》
尽管武王墩墓北1、2室被盗严重,仍然提取出600多件器物,多数为琴瑟之类的弦乐器,其中出土的编钟架横梁保存完整,上有悬孔14处,与追缴的青铜编钟数量吻合。通过科学测音发现,依然清脆灵动,跨越2000多年,依然可以完美演奏一曲《茉莉花》。
漆器:发现最大凤鸟虎座鼓架
武王墩墓目前已出土三千多件珍贵文物。在这些文物中,漆木器占据一定比例,有700多件。涵盖种类也非常多,有乐器、车马器等。部分漆器形制、纹饰、色彩等巧夺天工,长眠地下两千多年,出土后依然色泽艳丽。漆器在制作工艺上,仍以黑漆、红漆为主。其中出土的凤鸟虎座鼓架,两只老虎相背而立,虎身分别站立一只被楚人视为图腾的凤鸟。凤鸟昂首屹立,口衔宝珠,身上翎羽精细。这件残高仍有1.92米,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凤鸟虎座鼓架。
秦国物件:有关宣太后芈八子
考古人员在武王墩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带有文字的2件漆木器残片,字体属于秦国风格。楚国王级墓葬发现秦国风格文物残片,专家初步识读,其中一片的文字为“廿九年太后詹事丞向右工师驾隶臣乘”。结合史实,这里的“太后”很可能就是秦昭襄王时期的宣太后芈八子。秦国器物为何出现在楚墓,专家推测,这组残片可能与秦昭襄王、宣太后芈八子以及楚考烈王有关,前后跨越半个世纪的历史风云。
丝织品:木俑身上裹着纱
截至目前,武王墩主墓已发掘木俑将近300件,并且绝大多数是从西侧的两个椁室,也就是构建了乐舞和出行场景的椁室内提取出土。通过实验室清理和分析,发现部分木俑身上有纺织物遗存,经初步鉴定,已发现丝绸品类中的“纱”。丝织品属于脆弱易损的有机质。经过长达两千多年的埋藏,武王墩大墓木俑身覆的丝织品,不可避免地发生劣化,大部分已化成灰变作泥。目前考古人员主要是对表面污染物进行清理。清理了之后,对有纺织品附着的地方进行丝蛋白的加固。不让纺织品在干燥过程中发生开裂和脱落,能留在木俑上进行保存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