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台州公安机关破获了一起特大制售假酒案,查扣“特供”“专供”等假酒20余种1300余箱。标上“××局专用酒”“××宾馆接待用酒”等字样,一瓶成本四五十元的白酒便摇身一变,成了所谓“特供”“专供”酒,卖出几十倍的价格。
“特供酒”阴魂不散,可叹者三。一者,“特供”值千金。一斤15元左右的散装白酒,贴上“特供”“专供”之后,立马变成2000元左右的“高档酒”。二者,谋财兼害命。来路不明的散装酒,堪称白酒界的“地沟油”,食安风险不言而喻,购买、饮用这种酒真是破财又伤身。三者,装睡叫不醒。“特供酒”打假,媒体追了十年以上,有些人就是不相信,在上当受骗的路上一往无前。
“特供”为何暗流汹涌、屡堵屡决?至少有三重成因。
该死的路径依赖。“特供酒”是造假者凭空捏造出来的吗?非也。在业界公认的“白酒黄金十年(2003-2012年)”期间,标着“专用”“特制”“定制”之类的白酒比比皆是。直至2013年,有关方面明令禁止生产、标注“特供”“专供”白酒之后,情况才好起来。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人坚信,许多酒厂并没有停止生产、标注这种白酒,只不过手段更隐蔽而已。
浓烈的特权思想。在某些人看来,特权就是一块臭豆腐——在别人手上,闻着臭;在自己嘴中,嚼着香。个别人对“特供酒”趋之若鹜,就是看中一个“特”字——普通人买不到,他可以弄到手,证明他与众不同,特别有门路、有办法;老百姓喝不着,他能常喝常有,说明他特别有身份、有能力。
隐蔽的虚荣效应。造假者正是摸透了一些人的心理,借“特供”之名,营造出高档、神秘、稀有、尊贵、高人一等的氛围感,满足一些消费者畸形的虚荣心。
酒不醉人人自醉,为了面子活受罪,非“特”不喝者,真是傻到家了。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假酒自然就没有了市场,在打击、抵制“特供酒”上,行政执法部门固然要雷厉风行、除恶务尽,消费者何尝不需要反思与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