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是人类文明的启蒙和初始阶段,人类在果腹之余,明白了保护肌体的重要性,于是便产生了最原始的“服装”——树叶、兽皮。骨针的出现为服饰发展创造了起码的条件,人类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制作衣装了。同时,美的意识也悄悄地走进了人类生活中。
中国的上衣下裳周正庄重、刺绣华美,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时尚,西方的洛可可风格衣裙则专注繁杂精致和纤细的曲线,优雅浪漫,这些服饰无不显示着鲜明的时代与地域特色。今天带来10本以服饰研究为主题的图书,这些书收集研究了大量实物、图像和文献史料,展现中西服装的变迁,挖掘了服装和饰品如何参与社会进程并对社会产生影响。 据《社科文献》
百年时尚
[英]艾米·德拉海耶 [英]瓦莱丽·D.门德斯/著
徐文洁/译;张东/审校
本书内容详实,图片丰富,主要探讨了1900年至今男女时尚风格的所有关键性发展,包括饰品、发型和化妆方面的演变和发展。全书内容通俗易懂,通篇配有三百多幅彩色插图辅以理解:从20世纪初S型身材广告的复现到50年代的时尚拍摄,从70年代初牛仔布的出现到现在的全反式模特活动拍摄,以及从20世纪初的S型身材到新千禧年名人时装和街头服饰的演变。
裙子的宣言:重新定义二十世纪女性气质
[美]金伯利·克里斯曼-坎贝尔(Kimberly Chrisman-Campbell)/著 李景艳/译
一部闪耀的社会史,通过最具标志性和影响力的裙装,追溯了20世纪女性角色的转变。德尔斐长裙、网球裙、小黑裙、无肩带连衣裙、酒吧套装、裸裙、迷你裙、迷笛裙……几十年时尚潮流的变迁,记录了女性自身不断变化的命运、自由和理想。
马上衣冠:元明服饰中的蒙古因素
罗玮/著
古代服饰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物质文化特征。本书对蒙古服饰传统在元明两代数百年长时段的影响和流播遗存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收集和展示了上百幅各类元明服饰的高清图像史料,很多图片是第一次在服饰史著作中展示,这是本书在服饰史研究上的一大推进。本书钩沉索隐,发前人之所未发,兼具学术性、趣味性和普及性。
补子:明清时期的品级标识
[美]大卫·哈古斯(David Hugus)/著
王敬雅 仇泰格/译
本书分析了识别补子上飞禽和猛兽的等级线索,阐述了对嵌入补子设计图像的基本理解及它们在明清两代的演变。
异服新穿
刘玲芳/著译
本书从近代东亚的视点出发,以服饰、发型为媒介,借助报纸杂志、书籍、照片等资料,从整体到局部、从意识形态到实际行动,探讨1870年代至1920年代中日两国服饰文化交流的具体过程和实际情况。
全球时尚史
[法]奥黛莉·米耶
(Audrey Millet) /著
王昭/译
时尚是最不理性的消费,是诱惑的工具,更是每一次重要社会演变的标记。从古希腊雅典人的腰带到奢侈品牌配饰,从古罗马系带凉鞋到中世纪鞋履,从英国亨利八世王后的衣橱到纳粹的审美乌托邦……作者奥黛莉·米耶通过经济、审美、社会与文化的多重视角,用心书写了一部全球时尚史。这部以时尚与奢侈品为主题的历史书,并不是服饰潮流的简单编年史,它深入挖掘了服装、饰品与化妆品如何参与社会进程,并揭示了它们被一个社会接受或否定背后的深层原因。
唐风拂槛
[美]陈步云(BuYun Chen) /著
廖靖靖/译
唐代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朝代,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它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和中东的重要市场及繁荣的文化相连。在本书中,作者陈步云揭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唐代时尚体系,他以考古资料——绘画、雕塑和丝绸制品,以及年鉴、诗歌、税务文件、经济论文和法律文书的记录为依据,审视唐朝的时尚风格。
穿在身上的符号
陈国玲/著
苗族银饰文化是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本书以银饰文化较为发达且具代表性的清水江中游重镇施洞的苗族银饰为研究对象,采用民俗学、民俗志的研究方法,对苗族银饰产生与传承的社会文化语境、表现形态、文化内涵、社会功能等进行深入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并以多维图像形式呈现了苗族银饰文化的符号表征,考察了苗族银饰较为复杂的民族文化形态。
东北服饰文化
曾慧/著
《东北服饰文化》一书是以在东北地区历史发展进程中,各个阶段各个民族在服饰上呈现的形态以及服饰背后所隐喻的文化内涵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共同的人文经济地理条件和相近的自然地理环境为背景,以诸民族交汇融合的文化内涵为纽带,以各民族服饰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形态为载体,探究在服饰文化背后深厚的文化资源及其东北地区其他文化事项。
走近非遗:历史、祖先与苗族女性服饰变迁
聂羽彤/著
本书以“遗产生成”为逻辑主线,以同支系苗族女性服饰的变迁为切入点,具体通过对原居地黄平、台江与迁入地镇宁、贞丰苗族女性的现穿服饰进行整体与细节的比较,探讨同支系苗族的迁徙历史与服饰变迁之间的关系,并着重从祖先崇拜与民族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以阐释苗族女性服饰作为文化遗产的生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