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换脸”?金融消费者要当心!
2024年3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金融防骗攻略须牢记
AI“换脸”?金融消费者要当心!

董方/整理
 

随着互联网社交、AI技术、短视频娱乐迎来新高峰,新技术的应用在为社会公众提供个性化、智能化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隐患。我们在此提醒金融消费者注意个人消费安全。 

套路一:AI技术诈骗

不法分子利用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通过“拟声”“换脸”等数字AI技术合成亲友虚假影像,以借钱、投资、紧急救助等借口诱导消费者转账汇款,或提供银行账户密码等敏感信息,随后立即转移资金,实现诈骗目的。

套路二:屏幕共享诈骗

以客户手机银行过期、银行卡消费故障或信用卡额度需要调整为由,假冒银行名义向消费者发送服务短信或拨打电话,诱导其点击钓鱼网站开启共享屏幕功能,实时监控用户手机的所有操作,获取消费者的银行账户信息及短信验证码等,从而盗走卡内资金。

套路三:短视频点赞赚钱

以点赞短视频领红包为诱饵,诱导消费者加入“短视频点赞赚钱”项目,先让消费者做几单并按约定支付报酬,放松警惕,然后诱骗下载所谓的软件平台,以加入会员并充值才能做更大项目为幌子,要求消费者输入银行卡账号、密码等核心信息,骗取钱财。

套路四:校园贷款连环套,又欠钱来又被骗

有监管部门近期发现,不法分子往往以“零门槛、无抵押、无利息”等不实信息为噱头,诱导学生盲目借贷,刻意隐瞒手续费与服务费、还款期限、逾期赔偿等关键信息,导致借贷学生背负高额利息。在学生无力偿还欠款时,不法分子再次出动,诱骗学生从新的平台贷款,以贷还贷,周而复返形成连环贷。一些不良校园贷机构、不良培训机构、职业中介机构还会打着专业培训、兼职实习介绍、就业推荐等幌子,捆绑推荐借贷业务,诱骗学生通过高息借贷缴纳培训费、中介费。或是伪装成政府工作人员,以“禁止大学生网贷”“查询征信”为由,诱导学生将网络贷款转至所谓的“清查账户”,导致借贷学生陷入资金和信用的双重危机。

套路五:冒充监管行骗

近期,有不法分子冒充金融监管部门或工作人员打着“保护资金”“消除不良征信”“受理投诉”等旗号实施诈骗。在具体的诈骗手段上,不法分子通过冒用金融监管部门身份,通过短信、快递信函、互联网等渠道发布虚假“保护资金”信息,引诱消费者向其缴纳保证金等作为回款条件实施诈骗;更有甚者,利用非法获取的消费者个人信息,以“解决投诉”等理由联系消费者,诱导其进入不法分子制作的诈骗网站或App,进而骗取消费者银行卡号、网银密码及验证码等重要信息,盗取消费者资金。

此类诈骗手段迷惑性高、隐蔽性较强,为保护广大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有四点提示。

认知风险:

在涉及资金往来时,一个“声音很熟的电话”、一段“貌似熟人的视频”都可能是不法分子的诈骗套路,消费者应提高警惕,了解新型技术风险、识别诈骗套路,核实对方身份,防范新型诈骗。

认准机构:

消费者若有办理金融业务的需求,应选择由监管机关批准设立,并颁发相应资格证书的正规金融机构进行咨询办理,警惕一些不法中介诈骗陷阱。

认清本质:

新型诈骗本质是窃取消费者个人信息以骗取钱财,广大消费者一定要认清问题本质,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注意保管好个人重要证件、账号密码、人脸识别等敏感信息。

认真维权:

如不幸遭遇新型诈骗骗局,切忌自乱阵脚,要保持冷静,第一时间联系发卡银行,将银行卡挂失止付,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同时保留好相关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