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留法十年,学习油画,作品一再获奖,被珍藏在法国国家博物馆。
法国艺术评论家称之为“最重要的明日之星”,还预言,这位中国学子只要在巴黎住下去、画下去,世界艺术大师名单里便会多一个中国人的名字。
然而因为一本画册,一转念,他的一生改变了。
1935年的一天,他在塞纳河畔散步,路过书摊,看见了一本小画册。一页页翻开,是法国人伯希和拍摄的甘肃敦煌千佛洞。敦煌千佛洞?这对当时的国人来说也太陌生了。但凭着对美的极度敏感,在法国混得风生水起的他,却种下了一个念头:去敦煌!
放弃摩登都市巴黎,来到边远破败的洞窟,有多少人有这种魄力?他就是常书鸿,后人称他——“敦煌守护神”。
曾经,常书鸿也以为,世界艺术的高峰在欧洲,但见过敦煌洞窟的壁画、彩塑,他突然明白,其实是自己对东方古代之美“一无所知”。
敦煌千佛洞,也就是敦煌莫高窟。现在我们知道,没有了莫高窟,我们对中国古典艺术的了解,就少了一大块拼图。因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收藏的卷轴画,基本上是唐代以后的作品。而唐及唐代以前的画,基本失传了。但是敦煌石窟却保存了从五胡十六国到元代十余个朝代,四万五千平方米自成体系的壁画,两千多身彩塑。放眼全中国,这样的规模、这样的体系性,没有第二处。放在全世界,也是罕见的。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是来到梦中的圣地,见到眼前的一幕,常书鸿还是惊呆了,被刺痛了:窟前放牧着牛羊,洞窟被当作淘金沙人夜宿的地方,里面四处流沙堆积,珍贵的壁画上,多处烟熏火燎……而这里的生活,喝的是碱水兑醋,吃的是面条就盐巴,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一辆借来的牛拉大轱辘车。张大千曾经流连莫高窟作画,临走时对常书鸿说:“我们先走了,而你却要在这里无穷无尽地研究保管下去,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呀。”
身边的人来来去去,但他有他的决心。常书鸿毅然担下了第一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的责任,从守护壁画到危崖抢救加固,再到画画,办各种画展,让世人看到敦煌莫高窟的美。可以说,没有常书鸿痴守敦煌五十年,就没有今天的敦煌莫高窟。
常书鸿守护敦煌的痴心,也影响到了他的女儿常沙娜。从13岁起,常沙娜就跟着父亲进入洞窟临摹壁画,无形中也练就了童子功。
那个时候,敦煌县里的一些地主、有钱人,老想着把敦煌的佛像拉走弄到自己家里,常书鸿就把常沙娜的临摹作品送给他们,才把人给打发走。没有国民政府的经费,为了生存,常书鸿带着常沙娜前往一千公里之外的兰州,在那里举办父女画展。一位美国女士被这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的才气惊到了,当即承诺等沙娜再长大点,就资助她去美国留学。这位美国女士做到了。常沙娜回国后,林徽因看中了她,收为了学生和助理。林徽因对常沙娜说,“沙娜,要把敦煌图案用在我们的生活上,让传统手工活起来。”常沙娜做到了。她把敦煌元素设计在无数头巾、盘子、屋顶等物件上,让敦煌艺术在日常生活中被大家更多地接触到。
如果说常书鸿让敦煌莫高窟成为世人想要去朝圣的地方,常沙娜就让敦煌莫高窟成为我们身边能触摸到的感动。现今,常沙娜女士也已经93岁高龄,大家却仍唤她作“永远的敦煌少女”。从“敦煌的守护神”到“永远的敦煌少女”,这对父女的热爱和坚守,值得所有热爱敦煌艺术的人,世世代代,传为佳话。 据《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