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绩溪县瀛洲镇:烟花秀带来乡村旅游开门红
让群众充上“放心”电
图片新闻
稳岗就业多渠道 巩固脱贫助振兴
合肥师范学院附小获智能研修平台应用领航试点校荣誉
善意文明执行 让司法温度看得见
合肥行知实验中学一老师全省大赛获一等奖
下一篇4 2024年3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国科大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记者 章沁园
 

星报讯 记者从中国科技大学获悉,2024年2月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发布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科技大学牵头完成的“揭示光感受调控血糖代谢机制”成果入选。

光是生命产生的源动力,也是生命体最重要的感知觉输入之一。光不仅提供给我们视觉图像感知,还调节着诸如昼夜节律、睡眠、情绪等一系列生理病理机能。国内外多项公共卫生调查研究显示,夜间过多光暴露显著增加罹患糖尿病、肥胖等代谢疾病风险。然而,光是否能直接调节血糖代谢,以及其通过何种生物学机制实现,均是尚未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薛天教授研究团队发现了光直接通过激活眼中特殊的感光细胞,经视神经至下丘脑和延髓的神经核团传递信号,最终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外周的棕色脂肪组织,抑制其消耗血糖的能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Cell》上。

光通过视网膜固有光敏神经节细胞(ipRGCs),传递光信息到下丘脑视上核(SON),然后传递至下丘脑室旁核(PVN),脑干孤束核(NTS),再到中缝苍白核(RPa),最终通过交感神经支配棕色脂肪组织。光通过这一长程“眼-脑-棕色脂肪轴”的神经联系,抑制脂肪组织消耗血糖引起的产热,造成血液中的血糖过度升高,导致人和小鼠的血糖代谢能力降低。

这项研究发现了全新的“眼-脑-外周棕色脂肪”通路,回答了长久以来未知的光调节血糖代谢的生物学机理,拓展了光感受调控生命过程的新功能。提示现代人生活应关注健康的光线环境,针对夜间光污染造成的代谢性疾病罹患风险增高,应控制夜间光线的波长、强度和暴露时长。这项工作发现的感光细胞、神经环路和外周靶器官,为防治光污染导致的糖代谢紊乱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潜在的干预策略。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