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旨在加快银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势在必行,但社会提供的各项服务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尚存在差距。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弥补这些差距,专家和读者展开讨论。(2月26日《人民日报》)
据预测,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比重将超30%。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年人的生活、健康、精神等方面的需求都在增长,为老年人服务的市场也在蓬勃发展。仅旅游一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到“十四五”末,我国出游率较高、旅游消费较多的低龄健康老人将超过1亿人,老年旅游收入有望超过万亿元。显然,这些既源于老年人庞大群体,更源于他们较强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
同时,老年人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生理与心理差异,也展示出同类商品服务差别化的需求,需要市场供给“量身定制”来补短板,通过“适老化”的市场细化来缩小“贴合度”,如在餐饮、养老照料、就医、社会生活服务方面,提供出更多贴心的精细产品。因此,银发经济发展给了市场进一步深耕的土壤。
目前,各方市场主体纷纷入局,竞逐适老产品与服务各类产业,呈现出积极可喜的变化。不过,银发经济的发展也不能完全放任市场野蛮无序,还是需要必要的引导和规范。
引导银发经济健康发展,监管层面需要未雨绸缪,加快相关政策法规配套,避免掉入“乱而后治”的窠臼。其一,引导实力强大的企业布局适老产业,引领市场竞争秩序;其二,分门别类逐步建立适老产品、适老服务标准,引导市场规范开发;其三,完善并加强适老产品与适老服务市场营销的监管,实现线上线下全覆盖,遏制滥打“适老牌”乱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