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地为牢
一叶知秋
下一篇4 2024年1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画地为牢

 

西汉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到:“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大意为:所以,对于士大夫来说,即使在地上划个范围作为监牢,按形势也不能进入;即使是一个木制的狱吏来审讯,也决不去对答,这是拿定主意在受辱前自杀。后人据此提炼出了成语“画地为牢”。这里的“画地为牢”指在地上画个框,作为牢狱,比喻只许在规定好的范围内活动。

关于“画地为牢”的故事渊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与皋陶有关,另一种认为与周文王、武吉有关。在此,让我们以“画地为牢”的成语为引,跟随安徽省六安市文物保护中心梁晓梅的步伐,回望皋陶与六安的故事,感受古代法律的力量。

皋陶——中国司法始祖,是我国见于文献记载的第一位司法官。他在理政、制刑、教育、融合夷夏形成中华民族等诸多方面贡献卓越,其法制观、道德观、为政观、安民观,开启中国司法之先河,成为儒家思想之源头,后世将其与尧、舜、禹并称为“上古四圣”。

传说在上古时期,皋陶根据犯人的犯罪情况“画地为牢”,即寻找一处适合拘禁罪犯的地段,在地上划出区域界限,让罪犯待在这个区域界限内接受监管,并“削木为吏”,将木头制作成人偶的形象,放置在区域界限的出入口,代替狱警来看守罪犯,直到罪犯刑满释放才准从圈子出来,期间如果私自离开划定的界限,将会受到更加严厉的处罚。

这便是“监狱”的最早概念,也是一种没有高墙的、无形的“监狱”。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对神灵的信奉使得人们对这种赋予了巫术的木偶具有恐惧心理,虽无人监管也不敢离开。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皋陶逐渐完善监狱设施,到夏朝建立的时候,监狱遂成为统治阶级的国家机器之一。因此,后人将皋陶神话为“狱神”,称皋陶为“中国司法鼻祖”。

那么生于山东曲阜的皋陶与安徽六安又有何渊源呢?当年蚩尤部落在与黄帝之军交手时战败,致使与皋陶同为东夷部落的徐部落趁势崛起。于是,皋陶部决定南迁并定居于一块“地势高平,多大土山,但有河川可以农耕”的地方,将此地定名为“六(lù)”。皋陶去世后,禹为表彰他的功绩“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方便后人祭祀。这里的“英”也就是现在安徽金寨、霍山之间,而“六”则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安徽六安市地区。

因皋陶逝后葬于六安,所以六安又被叫作“皋城”。在六安市东郊皖西大道北边,至今仍有一座皋陶墓,与312国道相距约百米。1981年,皋陶墓被收录于《中国名胜大辞典》;1989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皋陶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本为一圆形土塚的皋陶墓被青灰色的石块加固,现高6.5米,周长97米。冢顶较平,直径4米,正面刻有楷书“古皋陶墓”四字,是在清朝同治年间安徽布政使吴坤修写下的。墓下侧便是獬豸,两座雕像头朝主人,忠诚守护;一棵黄连树自墓顶而起,形若伞盖,枝繁叶茂,遮风挡雨。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台湾巡抚刘铭传捐田地重修祠宇。皋陶墓原祠分前后两进各三间,两厢各两间,四合院式。后进正殿立有“敕封虞士师皋陶公之神主位”牌位,壁内嵌有清光绪二十三年重修碑记。现墓祠仅存后进,前进基础仍存。

安徽六安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境内有以红色文化为代表的众多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誉为“红军故乡,将军摇篮”,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有以汉代王陵墓地和皋陶墓为代表的众多古墓葬,以及以群舒文化、淮河文化、楚汉文化为代表的众多古遗址,凸显着六安人杰地灵、精英荟萃、文化璀璨的人文历史。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