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混过关
时苗留犊
下一篇4 2024年1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蒙混过关

含山昭关
 

相传春秋时期楚平王七年(公元前522年),一代名将伍子胥为躲避楚平王的迫害追杀,决意逃离危机四伏的楚国。辗转多国后伍子胥准备投奔吴国,但来到昭关后,只见关口森严壁垒,关里关外布满楚兵,关口悬挂伍子胥画像,要捉拿他,他倒吸一口凉气,转身躲进丛林中。后被在此行医的东皋公收留,但一连数天东皋公也想不出帮助伍子胥出关之计。伍子胥心急如焚,竟然一夜急白了须发。东皋公见状,计上心头,急忙找来好友皇甫纳装扮成伍子胥模样去闯关,伍子胥则打扮成樵夫模样,乘机混过昭关。于是就有了成语“蒙混过关”。这个昭关,就在今天的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

含山县文化旅游体育局文创室主任祁述权解释道:成语“蒙混过关”的意思,是指用欺骗的手段逃避询问或审查。“蒙混过关”中的“关”就是含山县的古昭关。春秋时期,含山昭关是楚国和吴国的交界之地,有“吴头楚尾”之称。

著名的古昭关遗址位于含山县城北7.5公里处,东有马山,西有城山,两山对峙,连绵几十里,整个山脉呈东西走向,形成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由于昭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又地处吴楚两国边境,自古以来便是南北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曾上演过“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须发”的传奇故事,这一故事被记载在《史记》《东周列国志》《吴越春秋》等多部史书中,还被编成评书、戏曲,后被演绎成中国古代军事上著名的三十六计之一,即“蒙混过关”计。京剧著名的须生传统剧目《文昭关》,就是根据这个故事改编而成。

昭关是千古雄关。论历史之久远,昭关胜过当今的“山海关”“雁门关”等著名关塞,可以说,昭关就是含山历史的活化石。1982年,昭关遗址被安徽省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含山县委、县政府按明清原貌在原址上重建了昭关和伍相祠。

昭关伍相祠始建于南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明代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和州州守郭继芳对其进行了重修。原祠为明三暗五砖石结构,雕梁画栋,翘角飞檐。祠内有伍子胥以及搭救伍子胥过关的东皋公和皇甫纳塑像,悬有多幅匾额、楹联。其中最出名的有两联,分别为“此地吴头楚尾,此人孝子忠臣”和“父仇不共戴天,叹英雄过关,吹箫乞食;故国不堪回首,统吴师入境,掘冢鞭尸”。

新复建的昭关伍相祠高16米,宽23米,重檐五开间,祠内正中立有4.2米高的伍子胥塑像。两边一副楹联写道“诚然千古须眉败楚破越强吴照史辉煌今不减,最是一生肝胆拜相殉国为神过人英烈昔无多”。这一楹联高度概述了伍子胥的生平功绩。在其塑像两侧绘有伍子胥过昭关的故事连环画。

新修复的昭关由7000多块青石垒砌而成,高高的券门上是著名书法家赖少其手书的“昭关”二字,背面券门上是安徽省书法家葛介屏所书“雄踞吴楚”四字。昭关门洞地上有块青石条,上面有道深凹的车辙印槽,这是旧时独轮车长年累月碾压形成的,说明昭关自古就是南北交通要道,因此在修建时特意保留了一块,也是唯一一块古昭关原物。

昭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留下许多古战场遗迹。南朝时宋、梁、齐、陈兵马进攻寿阳,多次屯兵昭关;南宋名将张浚在此构筑工事抵抗金兵;宋代名将刘琦曾击退金兵,驻军昭关。两侧山上至今还留有烽火台、跑马垅、滚木坪、弓弩沟、楚兵营等遗迹。昭关附近还有一眼马踏泉,传说是伍子胥当年攻克昭关时战马踩踏而成。遗憾的是历经战乱动荡,古昭关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被毁。

如今,关北已经建成了一条徽派建筑风格的明清仿古街,粉墙黛瓦,古韵悠悠。而古昭关遗址所在的昭关景区已统一规划到褒禅山4A级旅游景区的范围内。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