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奶奶”身上的那种憨厚令人怀恋
少几声“噼里啪啦”,多几分平安与吉祥
中年以后,请过低温的生活
这三种人,遇到了请珍惜
AI创作究竟该何去何从?
3上一篇 2023年12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AI创作究竟该何去何从?

邓思佳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台2024年龙年春晚吉祥物形象“龙辰辰”正式亮相。然而这张“定妆照”却因疑似AI创作合成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

所谓AI创作,就是指绘画者根据需求在人工智能算法上下达指令,而后由算法自身深度学习数据信息库、自动迭代生成相应作品。整个过程中,用户不需要拥有深厚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日复一日的练习,只需要在对应平台缴付相应费用,等待AI“创作”产出即可完成创作。

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技术不断便利人们生活,但同时,“技术取代人”这一生存挑战也步步紧逼。以AI绘画为例,这一技术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进行创作的难度,以此激发了不少作者的创作热情。但同时,AI创作以其便捷高效低成本,几秒即可完成一幅人工可能需要几天的“作品”,取代部分人力成为市场炙手可热的新型生产力。因此,部分画师、企业宣传部门都面临着不断升高的裁员失业的风险。此外,因应用AI过于简便,社会上也颇有一些浮躁之风盛行——人们更倾向于将思考这一“费劲”的事推给智脑AI,自己坐享成果。更不用深提AI创作推行后产生的版权和著作权问题的法律风险了。

而关于AI是否应当运用到创作领域这一争议也众说纷纭。这一问题提出的背后是对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关系的思考与探索。AI是人类的创造物,但在发展速度远超人类预期的AI技术面前,人类察觉了在未来可能无法完全掌控的威胁。

那么,人工智能创作到底该何去何从?没有人能确定这一问题的答案。面对发展AI背后的滚滚革新潜能,唯有守住伦理底线和法律底线,才能正确利用新技术更好地造福使用者。作为技术的监督者,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力度、完善相关新兴技术领域的法律法规,形成不可控技术的有效“牵引绳”。

科技是躯壳,人才是灵魂。那些仅属于人类的思想、想象和智慧,以及构成人之本质的个体心灵和内在情感,是技术永远无法触达的。仅从这一点出发,面对新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人类不妨多一些自信和底气,才能思考怎样才能让AI更好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