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报讯 初冬的滨江区域,水面清澈明净,微风吹过,湖面波光粼粼,水下水草随波摇曳,小鱼穿行其中。行人漫步湖畔,不时拿出手机拍摄周围的生态美景。这里便是池州生态打卡地——滨江沿线。近年来,池州市加强规划、因地制宜,通过实施滨江生态修复工程、完善绿色出行基础设施、改造工业遗存等措施,将这里打造成最受池州市民喜欢的地方之一。
历史遗存“小三线” 作为滨江沿线最靓丽的,除了绿水美景外,上海小三线历史展览馆绝对是个重要的存在。记者走进展览馆时,看见馆内分上、下两层,一层展有当年的照片、图纸、机器仪表、生产工具、军工产品等实物数百件,以及开山修路的人物雕塑、生活场景模型等,并通过安装自动感应屏播放解说当时的建设背景和生产过程。二层展出当年的档案资料、文件、书刊、照片以及工厂移交后转型的发展图片;另设有微型电影院播放小三线当时建设过程。展览馆的占地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布展面积约1300平方米,利用实物、图片、文字、场景再现、声光电陈列等多样化的展示手段进行艺术化呈现,再现了当年“507”工程筚路蓝缕的拓荒历程以及那段激情岁月里的“三线精神”,承载了池州的“三线人”记忆和家国情怀。 每逢节假日,小三线博物馆都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参观。“在这里,我看到了很多有关父辈们青春的见证,使我们感同身受那段岁月的不易。”参观展览馆的观众钱媛对记者说道。据了解,20世纪60年代起,国家在皖南和浙西山区部署建设了不少后方工业基地,被称为上海“小三线”。前后约24年里,数万名青年离开大上海,在山里开山炸石、架桥修路,奉献青春,形成“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小三线建设精神”。
生态复绿焕新颜 池州市滨江区域位于沿江路以北,长江以南,西接秋浦河大桥,东至泥洲,在秋浦河故道与长江之间,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沿江岸线8.6公里。西侧为原507码头,东侧为农业用地。其中,507码头片区面积约178.6公顷。 “2018年,池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经济带(池州段)实施方案》,要求把池州长江岸线和滨江区域,打造成生态修复样板区,塑造现代化滨江城市风貌。按照统一部署,池州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对507码头区域实施环境整治,对区域内各类违法建筑进行拆除关闭,并对沿江企业以及开发区沿线部分房屋实施征收搬迁,彻底解决沿江污染源头。”池州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处主任王新宝介绍道。 与此同时,码头区域生态复绿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先后完成507码头段环境整治及景观提升,栽植各类苗木,对秋浦河故道、白洋河入江口也完成岸线生态修复及复绿工作,全面提升了长江岸线整体景观效果。 随着生态修复工作逐步推进,码头区域道路基础设施也得到提升,507码头片区摇身一变为集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市民公园,成为水清、岸绿、景美、怡人的一处滨江新景。 生活在池州的市民,如今周末出游,滨江区域是首选。行走于此,你会感觉到,绿色已经成为魅力池州的生态底色,“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这也是池州市民体会到的舒适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