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蕴悠长的黄山古磴道
2023年12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底蕴悠长的黄山古磴道

罗汉级·鲫鱼背
古道一线天
云谷古道
明黄习远题孙湛书始信峰石刻
莲花沟古道
唐李白题鸣弦泉石刻
 

黄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被世人誉为“人间仙境”“天下第一奇山”。在徐霞客晚年的时候,他的好友钱谦益问他:“游历四海山川,何处最奇?”徐霞客回答,“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如今,游过黄山,虽然有了很多更为便捷而省力的登山方式,但是沿着登山古道拾级而上,虽辛苦,却是别有洞天。

黄山登山古道又称磴道、登山盘道,位于黄山风景区,可谓黄山开发最早出现的基础设施。它不仅是独特的景观长廊,也是一条联通古今、蕴含丰富历史人文的时光隧道,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2013年3月,国务院将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山磴道建设,初始于唐宋,形成于明清,发展于民国,完善于当代。现有的登山盘道,以光明顶(天海)为中心,由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汇聚于此,辅以支道联通,总长约85千米,有石阶6.3万级左右。这其中属于登山古道的有十条(段),合计长约40千米,有石阶大约3.6万级。黄山风景区文化事业管理办公室主任方圣祥说,十条古磴道迄今保存较好。

第一条是温泉至玉屏峰古道,包括罗汉级、朱砂峰老道、天都峰老道;第二条是玉屏峰至北海古道,包括莲花峰老道;第三条是北海至西海至光明顶古道;第四条是苦竹溪至云谷寺古道,包括龙峰庵“一迳犹龙”岔道;第五条是云谷寺至北海古道,包括始信峰与石笋矼老道;第六条是二龙桥至北海古道;第七条是温泉至小岭脚古道;第八条是温泉至云谷寺古道;第九条是皮蓬古道;第十条是夫子山至神仙洞至“天游”古道。此外,在桃花峰、仙灯洞、白云溪等区域,相继发现有零散分布的古道遗迹。

黄山古磴道是山岳景观建筑游道设计的典范。古道有的以天然石材依山就势铺砌为阶,沿途有亭台楼阁廊桥等景观点缀;有的以自然岩体凿石为级,如罗汉级、鲫鱼背磴道,各景点均有分布;有的则因地制宜,悬木为梯,架梁成栈,辅以铁链,零星地点,少量存在。方圣祥介绍:古磴道沿途用亭台、楼阁、桥坊、关洞等景观建筑加以点缀,有石桌、石几、石凳、铁链、石护栏等配套设施,既提升了游览的舒适度、安全感,建筑本体也成了独特的园林景致。这当中已经列入国家保护清单的就有慈光阁、汤岭关、排云亭、白龙桥、汤泉石拱券等28处特色古建筑。

黄山古磴道是见证黄山建设发展的珍贵实物。其开辟延伸的过程,也是黄山开发建设发展的历程。历代磴道的修辟,反映出时代人文内涵,见证了社会、经济、人文、地质、环境等历史变迁。方圣祥说:比如,明代慈光寺开山祖师普门和尚(约1571年-1625年),为打通黄山前山慈光寺至文殊院的磴道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力于普门开山,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随后两登黄山畅游,并以个人极其丰富的游历作比较后,发出了“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的惊叹。

自汉会稽太守陈业弃官遁隐黄山,道教禅宗开山创院,民间义行筑路修桥,香客游子登陟流连,文人墨客题咏图写……代代相继;更有高晋建坊瞻迎圣驾、张芾筑关以御寇乱诸史话。可以说,黄山磴道是儒、释、道、民俗等多元文化交融的重要体现,折射出人类崇尚自然、探知自然、敬畏自然并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观、文化观、思想观。

黄山古磴道的命名也很有特点,方圣祥介绍,有的是藉天地风物以呼,有的是假道释神仙为名,还有一些是文士巧思妙笔生花,或者是出自云云俗口相沿成习。

有别于一般磴道单一的交通功能,黄山登山盘道所发挥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揽胜、研学、教育、保护、展示等等,不仅在黄山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对当今黄山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文化发展依然发挥着巨大作用,对研究黄山文化传续、经济变革、环境变迁、交通变化及风土人情等具有重要意义。

思接千载,怀古鉴今。踏寻前人足迹,体验古道风情。一段段古道,一级级石阶,一座座桥亭,一处处题刻等文物古迹,无声地讲述着黄山的昨天,见证着黄山的今天,带给探游者的不仅仅是视觉景观上美的享受,更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历史体验。 来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处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