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社会迅猛发展,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不断增多。引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有多个原因,比如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以预防为中心,挖掘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根本原因,找出对应的解决办法,是研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出发点和归宿。下面就以2022年蒙城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状来分析,以及针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建议政府组织家庭、学校、社会各部门协作共建,逐步形成预防未成年犯罪的长效机制。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呈现的特点
2022年,蒙城县公安局共办理未成年人涉嫌违法犯罪案件88起,涉及未成年人112人,2人以上结伙作案的违法犯罪案件3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8人,其中辍学人员8人,实施5次以上人员14人。具体分析如下:
(一)犯罪主体文化程度偏低
涉案人员文化程度多集中在初中以下文化。主要由于嫌疑人初中毕业后未继续入学且无固定工作,混迹于社会,由于他们还处于青春期,其普遍特点是厌学,经常出入网吧、电竞酒店、溜冰场、KTV,无经济来源,易受诱惑,易冲动。
(二)共同犯罪现象比较突出
这些思想不成熟的涉案者,有不少人平时无所事事,一般是游玩和上网,喜欢结伙作案,且相当部分人员违法犯罪带有突发性、随意性或偶然性,犯罪嫌疑人经常相互纠集,在一起酗酒滋事;有的未成年人将法律保护的条款视为“护身符”而沾沾自喜、重复作案,形成恶性循环。
(三)多有前科劣迹,屡教不改
从被抓获人员上来看,他们基本上都是有前科的,反侦查意识较强,抓获一起交代一起,甚至现场提取有指纹且已经比中,在客观证据面前仍拒不交代。特别是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公安机关做出行政拘留不执行处罚决定后,将其送回家中,但公安民警几乎前脚刚走,他们后脚就再次离家外出,并且会更加猖狂地实施犯罪。
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主要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十分复杂,与社会环境、文化生活、经济发展、家庭环境及法制道德教育等各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综合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家庭或监护人监管不力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初中毕业后没有再继续上学接受教育,有的父母忙于生计,有的父母离异缺失,有的被溺爱娇惯,使这些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缺乏必要的教育和监管。
(二)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
这些未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思想单纯、幼稚,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充满好奇心,冲动性强,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三)道德和法制观念普遍淡薄
未成年人对社会上的各种不良思想、习惯侵蚀的抵御能力十分脆弱,道德和法制观念普遍淡薄,在外界诱因的作用下,极易冲动,做事极端,不计后果。
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对策建议
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公安机关结合“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切实做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和控制工作。
(一)认真落实宽严相济的政策
司法机关要探寻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定处理程序及处罚方法,积极探索适合未成年人的人性化办案方式,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严格执法的同时,针对未成年人心理特点,细心审查,耐心讯问,用心转化,开展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促使他们悔过自新,重新做人。同时,加强和家长、学校、社区等方面的联系,防止未成年人在违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二)联合创新和完善帮教机制
在对未成年人犯罪依法打击的同时,加强和创新帮助、教育、感化工作方式,借助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资源,联手成立帮教基地,有针对性地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帮教;通过具体办案实践,未成年人送矫工作效果凸显。
(三)做好共同预防工作
由政府组织,整合公安、教育、妇联、共青团、民政部门等相关组织和志愿单位,组成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组织,共同做好预防工作,同时大力开展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家庭等,通过信息交流、组织法制报告会、普法进校园、发放法律手册、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增强未成年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学法、知法、守法,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督促、建议有关部门履行监管职责
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发案较高的网吧、游戏厅、酒吧等场所,结合案件情况和发案趋势,向辖区的公安、工商和文化等职能部门下发加强监管建议函,督促、建议职能部门严格执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和《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规定,加强信息沟通和工作配合,联合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构建一个完善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体系。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矫治、帮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调,常态化开展行业监管,铲除滋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土壤;加大场所检查频次与力度,从中发现利用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的行为,及时联合查处打击,形成常态震慑。只有全社会协同共进,持续发力,才能织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防护网,共同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碧海蓝天。 (亳州市法学会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