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出版行业的一名专职校对,我日常工作的对象是书稿,在工作和生活中与各类书籍相伴。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工作经验的积累,思想境界的提升,我愈发感受到是书籍和阅读开启了我的心智,指引我在人生之路上不畏艰难、不惧荆棘,磨炼心性、慎思笃行,收获喜悦、享受幸福。然而,在六年前,我对此并没有深刻认识。那时,我因对诗词歌赋的喜爱,对图书这一精神产品生产过程的好奇,对出版工作的憧憬,应聘了安徽教育出版社的校对岗位。初来乍到,我由于没有校对工作的经验,工作效率比较低。在部门内部第一次考核时,我的校对任务完成情况并不乐观。另外,由于技术进步,现如今作者交到出版社的原稿多为电子稿而非传统的手写稿,因此,校对工作的重点是通读稿件校是非而不是比对稿件校异同,这就对校对人员的专业素养、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要求。我意识到仅凭借求学时期打下的语言功底、积累的文史知识虽能完成校对工作,但并不能将工作做得细致、规范、高效。“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我想,必须扎实校对规范的知识网,夯实校对技能的基本功,才能在校对时做到游刃有余。我开始研读《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图书编校质量差错案例》等工具书。这里用“研读”一词,是因为专业技能的提升不是靠休闲消遣的阅读方式就可以实现的,而必须下苦功夫攻读钻研才能水到渠成。此外,我还关注了以提升编校技能为主题的公众号,闲暇时读一读公众号上的专业文章并对重难点内容进行梳理。在新媒体时代,阅读的途径不止书籍一种,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供我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充实自身。“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两年后,我在“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安徽赛区的比赛中获得奖项,也以较高分数考取了编辑资格证书。
随着自身对编校规范的理解逐渐深入,对书稿中常见错误的感知逐渐灵敏,我在工作中处理字词、语法、标点符号、数字规范、版面格式规范等问题时越来越得心应手。但是,当我的工作任务从知识点较为基础的儿童读物转变为专业性较强的文学类和美学类著作时,我感到又有点力不从心了。面对动辄几十万字的专业书籍,有时我会为了校对一段文字而逐个核查其中包含的十几条信息,这明显会降低工作效率。我意识到必须加强相关知识储备,提升学科素养,了解学科前沿信息,才能高效、准确地发现并改正书稿中的文史哲专业类、意识形态类等问题。于是我主动扩大了阅读面,而书籍选择的依据便是书稿中常参考、常引用的经典原著。
阅读经典,那些闪烁着思维光芒的理性分析,那些蕴藏着动人情感的真挚歌颂,那些浸润着美好希望的瑰丽想象,指引着我主动变换视之角度,尽情体验生之百味,自由驾驭梦之野马。阅读经典,不仅让我在工作中能以更高的文化和审美素养审视全稿,推敲细节,斟酌问题,提升校对品质,还让我在生活中能以柔软而笃定、平和而豁达的心态直面各种人生课题。
去年八月底,经历了十月怀胎孕育之辛苦,终于迎来了一个新生命,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成为母亲后,我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养育女儿,但是,我不会停止探索世界,不会停止心灵旅行。在灯火阑珊处,在夜深人静时,我会捧起一本书,卸下心中的负累,珍惜静谧的阅读时光,享受“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的美好意境。我还会营造书香氤氲的家庭氛围,引领女儿走进书籍的世界。“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可能无法常伴女儿左右,无法护女儿一世周全,但书籍是解忧良药,是渡河之舟,“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当女儿感到孤独寂寞时,书籍更可以成为她最亲密的伙伴。从书籍中她可以理解“人生不是一条轨道,而是一片旷野”的生活哲理,可以汲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力量,可以感悟“世间的爱都指向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的至爱亲情。我愿陪伴我的女儿一起阅读,陪伴她一起探索生命的意义。
作者单位:安徽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