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蘑菇”撑起致富大产业
宣泾高速建设迎来进展
灵璧县:风吹菊花香 庭院采摘忙
宁安高速安徽段通过验收
下一篇4 2023年11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小蘑菇”撑起致富大产业
灵璧县食用菌全年销售额2.2亿元
记者 徐越蔷
 

星报讯 近年来,灵璧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紧紧扭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当地的杨疃镇将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补齐乡村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短板的重要环节,坚持党建引领,走出一条由“小蘑菇”特色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康庄大道。

积极探索“党建+绿色产业”驱动引领模式

据了解,当地以“杨疃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村企共建等行动。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探索建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工作机制。农户向着干部看,跟着干部学的氛围日渐浓厚。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把党员干部培养成食用菌产业致富带头人,把食用菌产业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配强配优村级干部,推动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根据统计,每种植5000平方米的双孢菇,每茬可为农户年增收10万元。杨疃镇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新鲜双孢菇2万吨,可实现年销售1.8亿元。生产后的废料可以生产有机栽培基质5万吨,可以改良耕地2.5万亩,种植高档粮食蔬果产品供应市场,提高农作物附加值。

基于食用菌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灵璧全县上下紧紧围绕“158”行动总体部署,高起点谋划项目发展,紧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全力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021年,启动杨疃镇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建设,一期投资8000万元,建成栽培面积2.42万平方米的智能温控菇房和9条一次发酵隧道。二期建设33条二三次发酵隧道、24间智能菇房及包装车间,发酵隧道采取全国最先进的发酵技术。采取订单模式,每年向全县双孢菇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供应工厂化发酵料,实行统一优良菌种、基料供应、技术管理、产品标准、回收销售“五统一”合作模式,破解传统种植劳动强度大、产量低、品质差、销售难和污染环境的发展瓶颈,实现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的双赢,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县食用菌发展模式和管理水平加快转型升级。

全县食用菌全年销售额2.2亿元

前沿技术引领,产业实打实发展。当地引进世界最先进的荷兰三次发酵技术,发酵生产过程采用计算机智能控制,全部操作均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全流程的有害生物防治不使用任何化肥和农药,全部采用物理方法和微生物技术,确保生产出来的栽培基质优质高产。

杨疃乡村振兴示范区一期建设的24间智能温控棚是双孢菇种植四代棚,全部采用智能计算机控制系统,对菇房内的风速、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实时精确控制。相比较传统菇棚,双孢菇生产周期短、产量高,全年可实现8.5轮种植,24间菇房全年可生产双孢菇6400吨,生产质效得到极大提升。

此外,灵璧县联合多家科研院校单位,开展技术攻关,建立产学研基地,扎实开展“双技”培训等。2022年3月,杨疃镇组织20名年轻骨干力量前往盐城食用菌种植基地完成为期三个月的封闭式培训,学习食用菌先进种植技术,培育本土人才。

近年来,灵璧县积极探索食用菌产业发展,着力打造植物、动物和菌物“三物循环”模式,变废为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逐步显现,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目前,全县食用菌栽培总量达130万平方米,1000万棒,年产量2.6万吨,全年销售额2.2亿元,带动8000人居家就业,人均年增收达1.5万元以上。杨疃镇食用菌种植面积近53万平方米,年产鲜菇约1.3万吨,年消耗秸秆近2万吨,带动本地就业2000余人,实现了全镇16个村食用菌种植全覆盖。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