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的亭、台、楼、阁
秋天的表情
攀“穷”亲戚
3上一篇 2023年10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攀“穷”亲戚

日月
 

前天,在合肥街头偶遇一个“亲戚”。 一见面,他热情地紧紧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老弟,七八年没见了!这么多年,你也不去看看乡亲们,乡亲们可想你呢!”“老哥,我也很想念乡亲呀!”我俩就像久别重逢的亲人。他欣喜地告诉我,家乡这些年发生深刻的变化,当年全村170多户贫困家庭不仅早已脱贫,而且还走上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

其实我和他非亲非故,他只是我一位灵璧县渔沟郑楼村的“穷亲戚”。一提起这,那还得从2012年8月说起!

那年仲夏,我原先工作单位定点扶贫联系点由霍邱县调整为灵璧县。我作为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其中有一职责就是具体负责协调机关的定点扶贫工作。我自然首当其冲地站到扶贫第一线。为了扎实做好扶贫工作,我立即率队前往灵璧县开展扶贫专题调研。一到灵璧,我先后走访调研了5个乡镇7个行政村,先后与60多名贫困群众进行座谈。调研中发现,地处偏僻的郑楼村在全县贫困村中贫困户较多,共有179户贫困户,而且村级经济倒挂几十万元。

为此,我们决定将郑楼村作为定点扶贫联系村,随即我们就在郑楼村开展了定点扶贫工作。为了精准扶贫、因户施策,有针对性地帮助贫困户脱贫,我提出部机关处以上领导干部在郑楼村贫困户中开展攀“穷”亲戚的想法。这一想法,受到一致称赞。于是,省委领导、厅级领导干部和处室负责同志个个踊跃到村攀上一户“穷”亲戚。当年春节前夕,我们就带着棉被、大米、食用油和慰问金冒着寒冷,踏着冰天雪地来到郑楼村登门相认“亲戚”。我们单位“一对一”结对攀“穷”亲戚的做法,算是在全省第一个形成“单位包村、干部包户” 帮扶模式。

为切实帮助贫困村强化“造血”功能,我又带队到郑楼村开展调研,发现郑楼村全村179户贫困户中,有劳动力的共有123户,无劳动力的共56户。56户中有50户可以采取实施光伏项目扶贫,另外这其中还有29户尚未完全失去劳动力的贫困户,可以采取提供25万元专项扶贫款,扶持他们发展养猪、养羊等养殖项目。这样56户无劳动力贫困户,均可以通过光伏扶贫、帮扶养殖两个项目,进行兜底扶贫。

那么采取什么样的举措让123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呢?在省委领导的倡导下,我们筹措560万元,在郑楼村进行了“扶贫大棚工程”试点,先期建成了300亩“扶贫大棚”示范工程,123户有劳动力贫困户中就有44户参与承包扶贫大棚建设,当年第一季种植西瓜270亩、培育葡萄苗30亩。仅种植西瓜一项就喜获丰收,平均亩产450公斤,总产量124万公斤,总计收入195万元。44户承包大棚的贫困户平均每户收入3万元,26名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到扶贫大棚打工也能人均收入5000元。扶贫大棚带来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实惠,得到广大贫困户的欢迎和支持。我们紧接着又推出再建400亩“扶贫大棚工程”。

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郑楼村贫困不仅出了“列”,而且还让村集体经济实现扭亏增盈。2015年1月,郑楼村有位在外办企业的老板回乡看到家乡变化,还悄悄买来一块灵璧彩石,刻上“温暖人心”四个大字,矗立在扶贫大棚前。

一切的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仿佛就发生在眼前……省城深秋的晌午,太阳照得人暖融融的。不一会,我俩的额头都挂满了汗珠,我和眼前这位“亲戚”好像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聊得投入、开心、亲热。也许,我们的情感早已不似亲戚,胜似亲戚了。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