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月,香山红叶渐入最佳观赏时间。而在香山之中,还有一座皇家园林,那就是修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京西造园高潮中的山地皇家园林——香山静宜园。它与畅春园、圆明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一起,被称为“三山五园”,代表着中国古代造园艺术最高水平。
金章宗完颜璟经常到西山一带观山赏景,曾七次到香山游猎。在香山建有会景楼和祭星台。明代《南濠集》还记载一段关于香山梦感泉的传闻:“金章宗常至其地,梦矢发泉涌。旦起掘地,果得泉。其后僧以泉浅浚之,遂隐。”在章宗年间,“西山积雪”被定为燕山八景之一。
元代对香山寺也多有经营。《元史》记载:元世祖曾临幸香山永安寺。明代香山的建设有了更大的发展,修建了新的寺庙,其优美的山水环境为更多的人所认识,逐渐成为游览胜地。嘉靖帝游幸香山寺时说:“西山一带香山独有翠色。”万历帝则亲笔为香山寺之来青轩题写匾额。
康熙帝修建香山行宫
香山行宫,是康熙帝在游观香山名胜古刹时,“恐仆役侍服之臣或有所劳也”,才在佛殿侧修建的。据《嘉庆一统志》载:“香山行宫在静宜园内,康熙十六年修。”即建于1677年。康熙香山行宫的规模不会很大,“无丹雘之饰,质明而佳,信宿而归,牧圉不烦”,只是康熙帝游山观景之余,稍作憩息和饮茶进膳的场所而已,从未见到他夜宿香山行宫的记载。他偶尔有一夜不下西山,却是“驻跸碧云寺”(据《康熙实录》)。
康熙帝留下了一些游赏香山的记载。他曾游览洪光寺,分别为正殿和毗卢圆殿题写了殿额“慈云常荫”和“光明三昧”。临幸香山寺时,为来青轩题额“普照乾坤”,并写组诗《来青轩临眺二首》,其二为:
来青高敞眺神京,斜倚名山涧水清。
此日君臣同览赏,村村鸡犬静无声。
弘历在乾隆八年(1743)初游香山,便非常喜欢这块锦山秀水,决意在皇祖玄烨香山行宫的基础上,兴建一座山地皇家园林。他当年就传谕为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增定了皇上驻跸香山时的守卫和清跸等职责。乾隆九年(1744)又降旨:成立香山工程处,积极做筹建新园的准备工作;又从静明园、西花园两处的副总领内各选一名管理官员,“在香山行宫行走”。经过一番周密的筹划之后,乾隆十年(1745)七月便正式动工,大规模修建香山的皇家园囿了。
香山静宜园修建的年代,弘历在《静宜园记》中写得非常清楚:“乾隆乙丑秋七月,始廓香山之郛,薙榛莽,剔瓦砾,即旧行宫之基,葺垣筑室。佛殿琳宫,参错相望。而峰头岭腹凡可以占山川之秀,供揽结之奇者,为亭,为轩,为庐,为广,为舫室,为蜗寮,自四柱以至数楹,添置若干区。越明年丙寅春三月而园成。”即从乾隆十年七月(1745年8月)正式动工,于乾隆十一年三月(1746年4月)建成,历时九个月。关于建园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弘历曾在乾隆十二年(1747)写的《香山》诗中做过记录:“修葺未经年,成园已断手。时来驻清跸,辄与周旋久。”弘历在乾隆十一年(1746)将其正式定名为“香山静宜园”。
静宜园二十八景建成
二十八景的建成,是静宜园基本建成的标志。这二十八景中的每一景,有的是一个建筑组群,或组群中的一座单体建筑,如殿堂、楼阁、斋、馆、轩、舫以至敞宇、小亭;有的是山、石、泉、树等自然景观再辅以小型建筑,如山岭、山洞、山石、泉水、水池、古树、树林,再修建一些建筑物。这些依靠和利用香山特有的山水林泉等地貌形胜的优势建成的丰富景观,将香山修建成一座园林化的山岳风景区,使静宜园成为独具特色的山地皇家园林。
静宜园二十八景,建在内垣腹地景区的有二十景,建在外垣高山景区的有八景。内垣二十景为:建于大宫门内的勤政殿,殿后西山坡上的丽瞩楼和楼后偏南的绿云舫。丽瞩楼迤南为虚朗斋,斋西为璎珞岩。璎珞岩东稍南为翠微亭,亭东山上另有一亭为青未了。青未了迤西岩际为驯鹿坡,坡西有蟾蜍峰。蟾蜍峰北稍东为栖云楼。栖云楼北临香山寺,寺前石桥下方池为知乐濠;寺正殿门外有听法松。香山寺北侧有来青轩;寺北稍西为唳霜皋;寺西北有盘道可达洪光寺内的香岩室,盘道上有霞标磴。霞标磴之北为玉乳泉。玉乳泉西稍南为绚秋林;再往北为雨香馆。
外垣八景是:丽瞩楼北度岭为晞阳阿。晞阳阿北为芙蓉坪。芙蓉坪西南为香雾窟。香雾窟南稍东为栖月崖。栖月崖北为重翠崦。重翠崦东南为玉华岫。玉华岫西南为森玉笏。森玉笏东北为隔云钟。
静宜园在建成二十八景之后,还不断有过新建和续建。如乾隆十三年(1748)在勤政殿西北方增建致远斋。乾隆二十七年(1762)以前在虚朗斋周围续建了伫芳楼、净界慈云、水容峰翠以及采香亭、延月亭等。同年还增建了南宫带水屏山。此后又在森玉笏周边增建了超然堂、胜亭等。乾隆四十五年(1780)在香山东北部的别垣,修建了宗镜大昭之庙和见心斋两个建筑群,使静宜园达到了建园的鼎盛时期。
清代以后的静宜园
乾隆帝于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三去世。香山静宜园也结束了它最兴盛辉煌的时期。嘉庆、道光、咸丰三朝,御园虽然还保持着皇帝“散志澄怀”的功能,但随着清王朝国势的日渐衰落,几代皇帝临幸静宜园的兴趣逐渐淡漠,次数也越来越少了。咸丰帝清文宗奕在咸丰二年(1852)九月,曾从圆明园临幸香山静宜园,在香山度过重阳节,又在演武厅检阅了健锐营八旗官兵的军事操演。
19世纪50年代,清朝统治者陷入内外交困的艰难境地。太平天国的北伐军,在咸丰三年(1853)秋挺进到保定附近,直接威胁北京城的安全,引起最高统治者的极度恐惧和震惊。而英法侵略者为了获得在华更多的殖民特权,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咸丰十年八月二十二日(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占并焚毁圆明园。九月初五、初六两日,侵略军继续焚烧和劫掠圆明园,又西去焚毁清漪园、静明园和静宜园,“三山五园”的几百组建筑群被焚毁,数十万件陈设珍宝和文物典籍被抢劫捣毁。据内务府奏案记载,香山静宜园各座殿宇中实存陈设四万二千六百七十二件。清漪、静明二园合计陈设也有近九万件。这些价值连城的中国国宝,在这场罪恶的焚掠中丧失殆尽。香山静宜园也被焚烧劫掠一空。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颐和园和周围园林又经历了一次劫难。此时的香山静宜园,除去一些砖石建筑和山高隐蔽处的殿堂亭宇躲过侵略者的魔爪,侥幸留存以外,已经找不到完整的建筑物了。
民国年间,香山静宜园内的古树名木遭人盗伐,园内的风景区大都被达官贵人、军阀巨商乱建私人别墅。园内也曾办过静宜女校和香山慈幼院。碧云寺内曾办过中法大学和西山中学。1925年4月,孙中山灵柩移置碧云寺,1929年5月移灵南京,后建成孙中山先生衣冠冢。1946年,静宜园曾作为公园对游人开放。1949年3月,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进驻香山,数月后移驻中南海。
后来,经过整修重建和新建,1956年,在原静宜园旧基上建设起来的“香山公园”正式对游人开放。如今的香山公园,已成为广大群众踏春观花,消夏避暑,金秋登高看红叶,隆冬山野赏雪景,以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旅游胜地。它不再是皇帝一人独享的封闭禁苑,而是变成了民众强身健体的自然生态花园。 本文选自《图说“西山永定河”文脉:三山五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