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寒暑假,驾校便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许多大学生将练车视为假日“必修课”,认为这是步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献给自己的“成人礼”。可当真正迈进驾校的大门,现实并非预期的“美好”:除了面对风吹日晒带来的皮肉之苦,有时还要承受一些心理打击——教练的“狂风暴雨”式教学。记者采访了多位在暑假学车的大学生,当回想起教练的“毒舌”,大多数人心有余悸。一些年轻人发问:“考驾照一定要花钱挨骂吗?”(8月29日《中国青年报》)
学员车不仅老旧,而且难操作;乱收费;教练像大爷,不尊重学员;教练“毒舌”,粗暴式教学,甚至性骚扰女学员……说起驾校之“病”,许多学过车的学员都有一肚子怨气。有的学员为了顺利拿到驾驶证,忍了又忍;有的学员气不过与教练发生冲突。应该说,驾校在改变,教练也在改变,但种种“毛病”仍然存在。
驾校是“特殊学校”,教练是“老师”。驾校同时也是服务行业,理应做到收费透明、服务周到。可这是“理想型”驾校,“现实型”驾校却是充满了戾气,学员被骂得睁不开眼不是个例。之所以会出现“花钱还挨骂”,一方面是驾校对教练的“入口”把关不严;另一方面是日常缺乏对教练的严格管理。
驾校“把骂当成严”的做法落后了,而教练的形象更需要彻底改变。首先,驾校要尽到管理责任。在甄选教练时要把好关,既要重技术,又要重品质。要加强日常管理,对于教练的失德失范及时发现及时纠正。要提倡温柔教学,要让教练学会尊重学员。其次,要严格落实相关规定,要创新教学模式和服务模式。倒逼教练提高教学水平,而不是靠“骂”教学。再次,要畅通学员投诉渠道,及时回应和处理学员投诉,切实保障学员的权益。
驾校是“特殊学校”,教练也是特殊的“老师”,但驾校却需要具有普通学校的“特质”,教练也需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需要提高教学水平。温柔以待的教练不应该成为个别,在驾校里感受到温暖应该成为“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