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古今,金器在人类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古人通过对金的发现和认知,发明出多种金器制作的工艺方法,在历朝历代中不断地传承、创新和发展,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使之成为工艺美术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商周时期黄金的冶炼主要依赖于自然黄金的采集或砂金的淘洗,到了东周特别是战国时期开始采选分布在高山地区的金矿。从史籍记载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已发现了大量的金矿,《管子·地数篇》云:“上有丹沙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上有赭者,下有铁。”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山海经》中记载有金和多金的山106处,另外还有一些以金命名的山。其中七处还提到“其阳多金、其阴多铁”。由于黄金的熔点较低,便于加工,古人开采出黄金后,在借鉴青铜工艺的基础上,开始了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即黄金的制作工艺。
考古资料表明,目前出土的秦金银器主要集中在陕西和甘肃等秦人长期生活过的地方。甘肃出土的秦金银器主要是礼县大堡子山秦墓出土。陕西的秦金银器主要在宝鸡、咸阳地区和西安的秦始皇帝陵园等地出土。
早期秦文化作为地域文化,在发展中大量吸收了周文化的精髓。其金银器艺术风格也受到西周青铜艺术影响。另一方面,秦穆公称霸西戎,金银器工艺也受西戎等游牧民族艺术风格影响。西戎对周和秦都影响很大,西周就是败于申戎(烽火戏诸侯),秦穆公时称霸西戎,扩大秦国疆土,芈月宣太后解决了义渠王,从此秦无后顾之忧,而向东发展统一六国。
秦金银器工艺技术丰富,有剪切、錾刻、捶揲、焊接、镂空、多彩镶嵌、铸造、炸珠、错金、鎏金、贴金等。早期立体造型较少,多采用平面造型。
春秋战国时期,因为黄金的稀有性,结构稳定、挥发性很小、不容易氧化、易于铸造,又可以锻打、有着很好的延展性、色彩的华丽美观,因此,贵族对金器宠爱不亚于青铜器和玉器。目前考古发现,西周及春秋时期,金器只出现于高等级男性(诸侯或者国君)墓葬,相对于男女贵族皆可使用的玉器,金器的等级更加不凡。随着黄金冶炼技术提高及民族间迁徙交流增多,黄金数量也随着慢慢地增多,小型的黄金装饰物件不胜枚举。这些金器多是铸造而成。
凤翔县古称雍城,自公元前677年秦都东迁至此,雍城作为秦都的时间长达294年,包括秦帝国的3个皇帝在内,秦国历史上共有33位国君,而其中有19位就葬在这里。公元前383年,秦人将都城继续东迁,雍城才结束了这段辉煌的历史。
秦公一号大墓中有金、铁、陶、玉、漆器、纺织品、石器等共3500余件文物出土。秦公一号大墓共出土金器100余件,有金兽、金鸟、方金泡、圆金泡、金串珠等。金兽逼真玲珑、巧夺天工,让人赞叹不已;金泡方圆各异,图案别致、做工精美;金带钩饰以精美的蟠螭纹,工艺精湛;金串珠粒粒如豆、精美绝伦。
金器早期的发展与其本身的金属特性有关。通常1克黄金可捶打成320米长的金丝。正由于黄金质地较柔软,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可捶打成金箔,包裹于器物的表面,增强器物的美观性。秦人在生产实践中充分认识并利用黄金的这一特点,逐渐捶击使之按设计延展,做成需要的形状。
铸造是金器制作工艺中又一常用技术,这一技术最早是用于青铜器制作。先秦时期,青铜矿床冶炼业高度发达,铁矿冶炼发展也很快,而黄金的熔点低于铜铁,所以古代工匠在借鉴铜铁冶炼技术的基础上,熟练掌握黄金冶炼铸造。可以说,金器在发展初期的加工技术基本都是借鉴了青铜器的制作技术。
秦代以前金器的铸造工艺还基本处于青铜器铸造工艺的范畴之内,是青铜器铸造工艺的延伸和发展。秦汉时期铜器已经衰落,铁器兴盛,金器也结束了与铜器的“师徒关系”,走出了铜器附庸的阴影,开始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成为一种专门的手工工艺门类。
金器制作工艺历史悠久,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至今师承有绪地传承与发展着。特别是当今国家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在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倡导推崇工匠精神,使得金器制作工艺成为一门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的学科得以蓬勃发展,金器制作工艺在人文环境装饰和自我修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