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环境、创新产品、打造平台
非法占用并毁坏公益林地五亩以上构成犯罪
下一篇4 2023年8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优化环境、创新产品、打造平台
——各地加快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观察
新华社记者 张晓洁 邢拓 印朋 康锦谦 徐中哲
7月15日在成都大运村内拍摄的“冷巷”建筑。 新华社记者 王曦/摄
浙江台州一家民宿内,工作人员为住客提供分餐制早餐。 新华社记者 徐中哲/摄
8月9日在成都武科东一路拍摄的垃圾分类碳中和小屋。 新华社记者 邢拓/摄
 

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记者近日走访各地发现,城市中的场馆建筑更加生态环保,人们衣食住行等场景中的产品和服务更加节约低碳,碳账户平台引导形成全社会减排良好氛围……随着节能降碳实践持续开展,人们绿色生活底色更足。

更生态环保: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顶着高温,记者近日走进成都大运会运动员村生活服务中心,这里与户外连通,并无空调,却感到阵阵清凉。原来,建筑采用了中国传统技艺“冷巷”——在没有空调的古代,工匠们设计出一种独特的建筑构造,能产生自然通风的效果,从而为建筑降温。

“‘冷巷’的物理原理是气流在穿过一个由宽变窄的区域时,流速加快形成负压,从而带来更多室外气流,带走更多室内热空气和湿气。”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师卢义修说,这处“冷巷”建筑总面积1400平方米,不开空调情况下每年节电约70000千瓦时。

此外,采用雨水回收系统、应用发电玻璃……承担成都大运会赛事和配套服务的场馆彰显着绿色环保理念。

这是我国加快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一个缩影。烟囱口不“冒烟”,建筑群像花园,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九峰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依山就势,打造花园式智慧化工厂,厂区建筑与周边山色和谐共生;不久前举行钢结构首吊仪式的深圳自然博物馆项目,以“河流”为设计主线,在现有和修复后的生态系统之间建立连接,打造“全域全景式博物馆”,建成后将提供城市和自然和谐共生集中展示的平台……

更节约低碳:产品和服务创新助力绿色生活

节约低碳之风正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一些民宿采取分餐制和预订制,助力光盘行动。

浙江台州一家民宿的餐厅内,几名住客正用早餐,每人面前摆着若干小碟、小碗。店长林雪芬介绍,住客人数少时,采用分餐制,主食、配菜、水果等以小碟盛放,客人按需取用;如果住客人数多,则提供自助餐。

对于午餐、晚餐,林雪芬向记者展示一张预订餐表,上面清楚标明用餐日期、人员结构、忌口情况等,所需食材也一一列清。“我们会提前一天和客人沟通午餐和晚餐菜单,根据人数和客人需求安排采购,避免浪费。”林雪芬说。

在成都街头,随处可见的新能源交通工具,是人们践行“绿色出行”的生动注脚。

成都大运会龙泉赛区配备了50辆“龙泉造”氢燃料车。“氢燃料车零污染、具有更快的加氢速度、能源利用率更高,在长途运营中具有更长的续航能力。”成都市龙泉公交有限公司技术管理部部长张松松说,2019年至今龙泉驿区共投放70辆氢燃料车,均由本地整车制造企业生产制造,“氢燃料车为市民提供更环保的出行选择,还有助于减少空气污染。”

服务方案的创新也在助推“绿色出行”不断普及。浙江湖州天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研发锂电回收再利用生产制造工艺,打造动力电池“绿色重生”产业链,减少资源过度消耗,降低环境污染;深圳中建科技集团联合相关企业,计划利用公交车始末站、轻轨站、轨道顶棚等场景,开发包含电动汽车换电站、充电设施及光伏电动自行车棚等的“光储直柔”微网……

在深圳,公交、巡游出租车、网约车电动化率达到100%,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80万辆,2022年起至今新车电动化渗透率持续超60%;在浙江,新能源汽车加速下乡,新能源船舶扩大应用,2022年电能占浙江终端能源消费比例超38%。

更深入普及:碳账户平台推动全民参与

在成都市武侯区武科东一路,当地建设有垃圾分类碳中和小屋,附近社区居民在工作人员指引下对可回收垃圾分类,通过碳中和“计量仪”称重,机器自动计算出相应的碳减排量,将其转换为碳积分存入居民碳账户。居民可兑换现金奖励或日用品,并获得专属“碳中和证书”。

“我们把垃圾分类和碳中和结合起来,帮居民建立碳账户获取碳积分,现在越来越多的居民愿意主动参与进来了,这培养了他们低碳、绿色生活的意识和习惯。”四川绿豆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翰霖说,公司在武侯区已建成碳中和小屋8个,覆盖居民30余万人,还在苏州、济南等地开设了点位。

碳账户的创新探索已在全国多地开展。杭州“虎哥数字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服务”创新数字化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实现可回收物与有害垃圾的应收尽收,目前该模式在浙江多地复制推广,居民碳账户数量超163万个。深圳居民低碳用电应用程序“碳普惠”上线一年以来,已有80.5万户家庭开通碳账户,累计减碳量约1.2万吨。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研究员张玺铭表示,在全社会推广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有助于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居民可通过使用可降解材料、应用绿色能源、养成环保饮食习惯等方式参与绿色消费,共创更清洁、更健康的未来。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