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南闯北,辗转于广东、广西等地,做过快递员、保安、面包店学徒……44岁的胡安焉将自己打工生活的甘苦化作真诚的自述——《我在北京送快递》,这本书在豆瓣评分8.3,连续数周位列豆瓣一周热门图书榜榜首。(7月30日《工人日报》)
“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更是文学创作的圭臬。一位作家能否得到社会公众认可,作品能否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关键在于能否从广阔、丰富、多样的生活场景中发现宝藏。胡安焉就是这样一个参照,尽管他的作品只是走红,但并未真正“出圈”。2020年,胡安焉在网上发表随笔,其中一篇《我在物流公司上夜班的一年》出乎意料爆火,累计有超过百万人次阅读。今年春天,他的非虚构作品《我在北京送快递》正式出版。经由此书,将那些游走在边缘的人群推进了公众的视野。
《我在北京送快递》见证一个平凡人物的沉浮与他所经历的人生。对此,胡安焉说,“我希望通过写作来确立自我。”正如新闻中所言,普通劳动者的自我书写植根于现实世界,并非仅仅记录一己之悲欢,还具有公共维度的价值追求,让众多读者仿佛看到“世界上另一个我”。
在个体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渠道越来越多的时代,写作者的群体也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普通劳动者在“生活的苟且”和“诗与远方”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的支点。他们在忙碌的工作生活罅隙中,在“左手是烟火”“右手是写作”中记录了人生的轨迹,在灵魂的悸动和对生活的美好期盼中构建了自己的“另一个自我”。这是时代的幸运,也是个人的舒张!
胡安焉只是近期被“遇见”的一个例子。从多次掀起舆论热议的诗人余秀华,到写出“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的平民作家范雨素;从“路灯下做着手工写诗”的王胜利,到“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的王计兵……他们不再只是被书写的对象,而是将个人境遇与时代洪流勾连,通过自我表达展现了生活的另一个截面,成为时代发展宏大叙事中的“缩微景观”。
“我思故我在,我手写我心”——时代的变迁既需要“殿堂内”的作家走进生活中去记录,更需要普通的劳动者去书写,期待更多“劳动者的表达”被美丽“遇见”,期待更多草根作家为社会公众献出“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