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家,我懒得买菜做饭,每天就在青年公寓的食堂里对付着。食堂的菜不贵,一荤两素,15元。米饭和西红杮鸡蛋汤放在两个大保温桶里,随便盛。我因为血糖高,这些汤汤水水的东西不敢多吃,米饭也只盛一小碗。这个青年公寓,原是庐江中学的男生寝室。2012年,学校整体搬迁至城东新校区后,这里华丽转身为一所初级中学。
初中的学生都不住校,这寝室也就成了摆设。于是县里将这些寝室楼重新粉刷装修了一番,并砌了一道围墙将它与校园隔开。一些县直单位的暂时还没有买房的年轻人就住进来了。为了方便这些年轻人吃饭,青年公寓还办了一个食堂。
食堂不但解决了年轻人的吃饭问题,也解决了我的吃饭问题。
其实,小区菜市场的周边有许多卖快餐和小吃的,但我更喜欢在食堂吃。这不仅仅因为食堂的饭菜比外面卖的东西更干净卫生,也不因为食堂里的收费更便宜,而是一踏进食堂,就有一种久违的亲切感。
小学四年级时,我从老家的长塘小学转学到县城的城关小学。离开从小生活的环境,来到陌生的地方。一开始我很不适应,最不适应的就是吃食堂。当时,我和父亲住在服装厂大院里,一日三餐都要到食堂去吃。食堂的大师傅同我家住隔壁,他是一个在厨艺上精益求精的人。有一天,他从县新华书店买回一本菜谱。但他没上过学,识字不多。虽然解放后在扫盲班里学过几天,但只认识自己的名字和为数不多的几个字。用大师傅自己的话说,只认识几个打眼字。于是,每天晚上他都要我读菜谱给他听。有一天,我给他读一则叫“宫保鸡丁”的菜谱。菜谱中这样一段话:“锅留底油,爆香蒜末,加入一勺豆瓣酱,中小火炒出红油后,倒入鸡胸肉、胡萝卜翻炒。一勺酱油、两勺醋、两勺糖,加少许清水,调出料汁倒入锅中。”听我读完这段话,大师傅若有所思地问我:“这编菜谱的人也真逗,酱油、醋、糖用多少都说得很具体,唯独这不花钱的清水用了个‘少许’。小金,你说这少许到底是多少,是一勺还是两勺?”我也很茫然,只好模糊地回道:“少许,就是不能太多吧。水多了,不就变成鸡汤了?”“说得对,明天我就来试着做一个。你把这个‘宫保鸡丁’再读一遍,读慢点。”
第二天我就吃到了鲜香可口的宫保鸡丁。宫保鸡丁是放在一个铝制的饭盒里的。当我放学后到食堂打饭时,它还是热腾腾、香喷喷的。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宫保鸡丁,以后的岁月里,虽然时常还会吃到这道家常菜,但滋味却大不相同了。
作家蔡澜在他的书里常常称自己为“吃货”,其实他是一个骨灰级的美食家。我没事时,特别是感到口中寡淡时,会找一本他的书来读。他曾说过:“食物并不一定只在餐桌上。”当我明白这句话时,觉得他说得真好。因为我知道了,真正的美食并不一定只在餐桌上,它还在我们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