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元两个面包、12.9元三份寿司……商家将当天没有卖完的食物进行随机搭配,以优惠价销售所谓的“剩菜盲盒”。这种食品盲盒销售形式如今悄然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兴起,有“尝鲜”的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笔记“炫耀”,甚至有网友表示,“要定闹钟抢,手速慢了抢不到”。(7月4日《法治日报》)
实际上,所谓“剩菜盲盒”中的“剩菜”也就是现在正风靡的临期食品。而处于保质期内的食品在储存得当的情况下,一般来说都可以放心食用。与临期食品折扣店的“出圈”逻辑相似,“剩菜盲盒”能够获得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与注重性价比、反对浪费的消费趋势不谋而合。而于如今“万物皆可盲盒”的“盲盒热”之下,“剩菜盲盒”迎合了消费者的好奇心理,更能被年轻人接受。
但问题在于,“剩菜盲盒”让“性价比”变得“模糊”,比如,如果盲盒内只是略超购买价格,在消费者看来则有些“不大划算”。而购买临期食品,本来就是为了价格的“超值”,而这样“不大划算”的“剩菜盲盒”,显然有悖推出临期食品的初衷。此外,每个人对于食物的喜好不同,领取到称心如意的盲盒的可能性十分随机。
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剩菜盲盒”对消费者而言隐藏着一定的安全风险。比如有人买到保质期到了最后一天的面包,“虽然感觉不满意但无法投诉”。此外,盲盒内的食品在包装过程中,也可能出现食物混放、包装材料不规范带来的污染,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
今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中规定:“食品、化妆品,不具备保障质量安全和消费者权益条件的,不应当以盲盒形式销售。”换言之,“在能够保障质量安全和消费者权益、遵守反食品浪费法等相关法律的前提下,可以以盲盒形式销售食品。”显然,于商家,应以诚信为重,确保性价比和食品质量。于消费者,应保持理性,按需购买,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当然,有关方面应加强监管,让“剩菜盲盒”真正给消费者带来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