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网暴,要刹住动辄让人“社死”的歪风
满屏“高考高分”是“炒状元”的新变种
说话的语气,藏着一生的运气
把心安顿好,人生也就顺了
谨防陷入“免费领手机”的“坑”
3上一篇 2023年6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谨防陷入“免费领手机”的“坑”

周志宏
 

北京市民孙先生前不久接到某运营商的客服电话,客服人员告诉他现有一项业务,套餐升级后可以免费领取一款市场售价2000元左右的手机。孙先生便前往营业厅办理,成功领取了手机。但随后孙先生发现,他办理的业务是一款金融合约产品。新手机号每月的套餐费为128元,高过他原来的98元套餐,而且还要连续用3年不变,同时,需要冻结支付宝里的4200元钱。(6月26日《工人日报》)

据了解,目前,不少营业厅的业务员都有办理金融分期的业绩考核任务。为了完成任务,业务员不仅会通过打客服电话给用户进行推销,有的甚至上门诱导消费者办理。类似情况都是以送手机、送礼品为名模糊信贷风险,导致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办理了贷款手续。这显然是一种虚假的、非常容易引人误解的宣传,是一种严重的侵权行为。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民法典也明确规定,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未履行提示或者说明义务,致使对方没有注意或者理解与其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的,对方可以主张该条款不成为合同的内容。业务员在向消费者推销手机套餐服务时,应当真实准确地将套餐中包含的各项内容和条款解释清楚,而且,必须通俗易懂。不应吞吞吐吐、含糊其辞、故意玩噱头、使坏。从法律角度讲,电信运营商在消费者不知情或不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只强调套餐优惠、不提风险进行诱导,已然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此,极有必要提醒消费者,在办理各类通信业务时要多一些理性,擦亮眼睛,仔细阅读有关条款,别贪图小利,莫把陷阱当馅饼,避免陷入商家挖下的“坑”。同时,相关职能主管及执法部门对“免费领手机”之类的虚假宣传和侵权行为,不能听之任之,要严厉查处、严惩不贷。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