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网暴,要刹住动辄让人“社死”的歪风
满屏“高考高分”是“炒状元”的新变种
说话的语气,藏着一生的运气
把心安顿好,人生也就顺了
谨防陷入“免费领手机”的“坑”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6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满屏“高考高分”是“炒状元”的新变种

王红峰
 

又到高考“放榜”时,各种查分短视频再度刷屏。冲上热搜的可谓个个高分,700多分考生家长半夜接到清华电话,男生高考681分满脸淡定父亲激动抹泪,估分700结果真考700……有人不禁感慨,这网上“遍地都是学霸”呀。(6月26日北京日报客户端)

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年年要求不炒作“高考状元”,但“高分考生”仍成为一年揭榜时最受瞩目的“明星”,是媒体、培训机构、学校和社会争相追捧的“香饽饽”。

其实,对“高分考生”的追捧,背后是对应试教育的迷信和强化,对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对“高分考生”的追捧,还会让师资、优生源、经费等教育资源进一步向占有优势的学校、地方和机构集中,进一步加剧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状元制造≠成功教育。 孩子成为“高分考生”,只能说孩子在高考时发挥出了超常水平,也只能说分数不错而已,并不代表今后就一定能够成才。正如同跑马拉松,你在前100米、前200米的时候可能跑得非常领先,但是并不能够说明你20000米以后还能够领先。

此前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中,没发现一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高考只是人生第一步,以后的路还很长。

一次的成功,不等于一生的成功。“高分考生”要理性认识自己只是在一次考试中发挥出色,进了高校的大门后,自己又和其他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面临的是全新的竞争平台和标准评判,最需要的是冷静的头脑和宁静的书桌,切忌“自我膨胀”。

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出有健全人格、优秀素养的新一代,而不是专门“掐尖”,只有破除对“高考状元” “高分考生”的盲目追捧,这一目标才能最终实现。不追捧“高分考生”也是树立正确人才观的根本要求。期待各地严禁以各种方式公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分考生”等;严禁各地政府、学校、培训机构以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学不得给年级、班级、教师下达升学指标,不得将升学率与教师评优评先及职称晋升挂钩。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