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西蒙·范·布伊 / 著
郭浩辰 / 译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西蒙·范·布伊的短篇有着标志性的特质,就像从油画中走出的人物,带着简洁精炼的情节,像雨落入大海一样自然而又有深意。在这本新的短篇集中,他将这些年旅途中听闻的素材编织出八个故事,展现我们生命中那些爱与哀愁交织的瞬间。它们看起来都是关于一些小灾难和小毁灭,《绿毯 |
|
|
[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 著
李怡楠 / 译
可以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
《最后的故事》讲述的是三位女性——母亲、外祖母、女儿“最后的故事”,虽然她们的道路早已分开,生命却又紧密相连,她们将独自面对避无可避的“死亡”。托卡尔丘克也由此以魔法般的笔触构建起摇曳多姿的叙事,我们以为她要讲一个现实主义故事,却旋即进入了梦幻国度 |
|
|
[荷]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 著
刘伟 / 译
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作为南斯拉夫的遗民,“故国”“战争”“同胞”等一直是作家杜布拉夫卡的写作源泉,但她不只是时代的记录者和见证人,而且是不断地深入“语言”与“叙事”内部,探索人类心灵的幽微角落与群体命运的无常瞬间。《狐狸》是一部奇特的关于小说的小说,全书由六个情节松散的片 |
|
|
[英] 詹姆斯·鲍斯威尔 / 著
蒲隆 /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这本传记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如译者所说,是第一人称叙事。这并不是因为鲍斯威尔标新立异,而是因为他本就与传主约翰生是莫逆之交,在两人相知相交的20多年里,朝夕相见的时间就有约200多天,如此鲍斯威尔就成了采访者、记录者、见证人、评论者、参与者,有时还是导演,何况他有着惊人的 |
|
|
朱婧 /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朱婧显然是一个沉静的写作者,她偏好写一些心理、一些情绪和背后的那些人,她常将这些人和心绪安置在家庭这个单位之中,各种关系在此间延长、交织,虽然切口颇为细小,但内在却是一种动态的空间。她的聚焦点通常是母亲、妻子这类角色,而她们又往往在惯常的生活行径之中处于隐隐失控的边缘,但事实上她们又是冷静的,平 |
|
|
糖匪 / 著
大方·中信出版社
读这本书,会被作家细腻而深入的思考所感染,“要是没人觉得不礼貌,我更愿意就地坐下。”糖匪希望自己是“一个坐在路边的科幻作家”,她觉得这个位置既不飞,也不俯瞰,是一个非常合适的观察生命的角度。《后来的人类》其实是她上一本小说集《奥德赛博》里的同名篇目,被延续了下来。 |
|
|
陈保平 陈丹燕 /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武康大楼所在的路口总是游人如织,但剥开这座华美建筑的“蚌壳”,真正深入到它的内部,倾听其中居民的回忆,才能看见它与城市历史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宝贵的“珍珠”。口述历史作为一种微观的公众记忆,在复原历史的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保存城市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价值观念 |
|
|
三明治 /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十二位女性,十二段曾于幽暗中困顿挣扎的人生,十二株被侮辱被损害,仍朝向太阳开出的花朵。翻开这本书时,想当然以为这是接续伍尔夫“女人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用以写作的书,其实恰恰相反,这或许更能被理解为一本用写作来直面、正视生活,与自己和解的书。它存在的意义,指向我们知道但也许并不熟悉的“疗愈写作” |
|
|
孙频 /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以毗邻于海南岛的木瓜镇为故事原点,孙频的这部中篇新作集又被称为“海边三部曲”。不紧不慢的叙述中,孙频以自己的节奏诠释着她对世界的理解。相较于前作,语言更为清浅简约,在举重若轻中,是一种对“五彩斑斓的白”的准确捕捉。那种白既来自不谙世事的天真,也来自历经世事后的通透。在这组故事中,她似乎更愿意写下 |
|
|
[英]克里斯托弗·斯托克斯 / 著
[英]安吉·卢因 / 绘
陈星 / 译
译林出版社
人类对于自然的兴趣潜在于本能之中,而卵石作为自然的遗存物,以变动不居的形态汇聚了荒野的坚忍和力量。斯托克斯的《卵石之书》讲述了人们对于卵石的认知过程,从自然之物到将其与考古、艺术、文学相连,卵石之上凝聚的自然之美与文化内涵使得人们不禁凝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