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肥市不断探索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闭环管理路径,主城区共建成前端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站点4814座,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覆盖市区65个街道、375个社区、2755个小区。全市分类体系进一步完善,分类成效进一步显现。
夯实基础设施,完善垃圾分类“全链条”
2023年6月12日上午9时,一辆生活垃圾收集车缓缓驶入位于合肥高新区方兴大道与铭传路交口东南角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当车子进入到卸料大厅后,大厅周围的除臭喷淋、离子新风系统便开始自动“工作”了。
“从车辆进入到基地,到完成卸料,再到最后驶出大厅,只要5-6分钟就能完成。”驾驶员吕师傅开心地说道,“之前需要30多分钟才能完成这些操作,现在大大提升了生活垃圾转运效率,缩短整个作业时长。”这是高新区2022年上半年开始投用的占地113亩,集生活垃圾中转站车间、建筑装潢(含园林弃料)再利用车间、可回收物分拣于一体的综合型再生资源利用中心,该举措率先在全市搭建起各类垃圾“大分流”、生活垃圾“小分类”的综合治理体系。其中,基地生活垃圾中转站于2020年底开工,2021年底建成,规划设计垃圾转运能力600吨/日。
在前端垃圾分类投放点设施建设方面,高新区全面提速提标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两统四分”模式,全区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招标建设单位,按四个辖区分团队、分片包干建设,统筹推进全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建设,坚持日跟踪、周汇总,实时跟进建设进度;坚持“建管同步”原则,建成即启用,站点的建设投用率持续居全市首位。针对新建房产开发项目,城管部门联合建发局、自规分局等部门,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设施纳入主体工程项目,实现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使用。
在构建垃圾分类收运体系方面,高新区创新分类收运新模式,全面推行“专车专运”“两统四定”,即统一收运车辆配置,统一安装定位系统,通过定企业、定车辆、定点位、定路线,实现了全区居民小区、中小学校、农贸市场、大型商超等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全覆盖。其中,居民小区厨余垃圾实行一日两收、其他垃圾日产日清;沿街店铺厨余垃圾实施“公交化收运”和“定点收运”双模式,大大提高了垃圾收运成效。
在推动分类收运“多网融合”方面,高新区在建设前端分类投放收集设施时同步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垃圾收运车辆上配置称重系统,该称重数据可实时传输接入末端处置监控平台,实现垃圾收集、运输、中转全过程信息管理。
持续宣传教育,营造全民参与浓厚氛围
生活垃圾分类是一场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大变革,怎样提高广大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度?如何激发市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参与热情?宣传引导是关键,让绿色文明意识转换为自觉行为。
“这个积分兑换活动真的挺好,不仅让我们认识到垃圾分类的意义,还能让垃圾‘变废为宝’,我们都很愿意参加。”居民王阿姨参加了高新区城管大队组织的生活垃圾分类积分打卡活动,3天就兑换了一个垃圾分类环保袋,这让她十分高兴。
据了解,高新区综合利用宣传栏、电子屏等媒介,采取入户宣传、集中宣讲、主题活动等方式,营造垃圾分类浓厚社会氛围。截至目前,“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分类知识培训60场次,参训人员达1500人次;制作宣传折页15万份,宣传用品5万份,各类展板200多张。 为了丰富活动形式,高新区城管大队坚持全民培训,鼓励全员参与,积极开展垃圾分类“线上有奖问答”“小手拉大手”“二十一天习惯养成积分打卡”“垃圾分类随手拍”等丰富的宣传活动 ,吸引不少居民参与。
发挥示范作用,推动垃圾分类提质增效
高新区坚持问题导向,2021年在全市率先引入第三方垃圾分类专业测评机构,采取日常巡查、月度测评和定期督查等方式,直击投放点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以现场督办、跟踪整改等措施,规范投放点日常管理,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
为改善该小区居住环境,提升辖区居民幸福指数,高新区兴园小区北区成立“居民小区服务工作站”,探索党建引领下,社居委、居民服务工作站直接参与物业管理新格局,通过引导居民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形成社区治理合力。目前,该小区不仅道路得到拓宽,停车难题得到有效解决,小区也撤掉了单元楼下露天摆放的垃圾桶,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参与度高,小区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居民认同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在推进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引领方面,为进一步激励居民小区物业公司和垃圾分类督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我们结合生活垃圾分类月度测评结果、投放点环境卫生现状及站点厨余垃圾分出量等,评选优秀居民小区和垃圾分类督导员,引入激励机制。”高新区城管大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此外,高新区城管大队在园区学校、农贸市场、酒店、机关单位等不同行业同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的创建活动,通过不同行业垃圾分类示范点的培树引领,进一步推进园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行业覆盖,全面推动垃圾分类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