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梦四十年
夏风微暖正温柔
犹忆儿时端午
下一篇4 2023年6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梦四十年

安徽合肥 金志伟
 

前天,遇到一位多年未见的朋友。我们站在路边的树荫下聊往事。聊着聊着,他问我:“还在写吗?”我回答他:“写,退休了,只写点豆腐干似的回忆文字。”其实,怎么能不写呢?断断续续、拉拉杂杂地写了四十年,写了上百万字。尽管这些文字别人看不上,我自己还是敝帚自珍着。

四十年,真是一段漫长的光阴。

公元1977年,我在母校庐江中学读高一时参加过一次作文竞赛。这是一次命题作文赛,题目叫《一滴水》。那次比赛我获了一个一等奖,我的作文被抄在一张大大的白纸上,同其它获奖的作文一起在学校的读书栏中展出。语文老师还在班上读我的作文,并把我的作文推荐到一本《中学生作文选》里。那一年,我十五岁。再后来我开始写诗。现在想想,那时候写的一些分行的东西还不能叫诗。但是,每到元旦和国庆节,县文化馆的老师在主办县里的元旦文学特刊和国庆特刊时,偶尔还是把我写的这些分行的东西选上。这些特刊,其实就是用毛笔把一些文字爱好者写的诗和散文抄在一张张白纸上。这些写满字的纸,有时贴在新华书店对面的宣传栏里,有时贴在县招待所门边的高墙上。这些后来被文友们戏称为“大墙文学”的专刊与特刊,是我心中最初的文学圣地、精神高地。

真正在报刊上发表习作是在1984年。那一年,我在《安徽青年报》上发表了一首小诗,诗的题目叫《山村浣衣女》。当时,我在一所偏远的乡村中学教书。乡村中学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不仅没有自来水,水井也只有一个,还是和附近牌楼院子的村民共用的。水井是吃水井,所以衣服就要到比较远的山间小溪里去洗。山间多竹,是那种高大秀颀的毛竹。我和同事去小溪洗衣服时,时常会与王维的“竹喧归浣女”的诗境邂逅。于是,就有了这首《山村浣衣女》。

上世纪80年代,是纸媒的黄金时代,也是文学的黄金时代。文学,是一代人心中的梦想。小诗发表后,我的同事和学生们都很兴奋。当然,最兴奋的还是我自己。后来的几年里,我在《青春》《星星》,甚至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也发表过诗作,但都没有那么高兴过。38年后的2021年10月18日,我在参加“长三角重点城市作家看合肥”活动时,见到了当年发我小诗的责任编辑刘湘如老师。那一天,我和神交已久的湘如老师边走边聊。在肥东的长临河古镇,我还让同行的文友为我和湘如老师拍了一张合影。

当天的微信朋友圈,我发了几张照片,并写下了这段话:

“长临河古镇。中庙。姥山岛。

与刘湘如老师合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先生编《安徽青年报》副刊曾发过我一首小诗,这是我第一次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如今,三十八年过去,先生已是沪上著名作家。今日与先生相见,不禁感慨万千。”

如今,两年过去了,真的是弹指一挥间。现在,我才有些明白,这世间流逝最快的还是时光啊。怪不得,两千多年前的圣人站在永不回头的河水前会有如此的感慨与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一梦四十年。这个梦,我还在继续着。

有时候我想,人如果能常常躲进一个梦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那该有多好。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