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照潜河
小区摘花者
姥爷的夏至面
下一篇4 2023年6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月照潜河

安徽桐城 毛腊梅
 

昨夜大雨倾盆,持续不断。立于潜河大桥,河水如奔马,隆隆作响。2000多年前,汉武帝南巡至此,从这条河登岸,有踏马石作证。“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帝王封禅,天柱山何其荣耀,遂成五岳之“南岳”。就在这条河里,建安初年,孙吴大将吕蒙来过,有吴塘堰作证。金戈铁马,纵横疆场,夺下这交通要道——青口驿。这个古舒州的官道驿站,车马络绎,人声鼎沸。“晚霞映碧水,翠柳飘云烟,樵子荷薪返,牧童放笛归。”好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古人有云:“吴塘晓渡神仙撑”,由此可见,“吴塘晓渡”被列为“潜阳十景”之一亦是名不虚传。

就在这条河里,那个满腹才华、狂放不羁、嗜酒如命的李白来过。“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是的,他醉了,醉在古南岳秀丽风光中,暂时忘记了仕途不顺。可是他又始终是清醒的,他深知天地日月是神圣的,是公平的,从不偏私。他缓缓举起酒杯,举过头顶,将杯中美酒倒入潜河。奇迹发生了,河水幻化成五彩,绚丽至极。他挥毫泼墨,在河中巨石上写下“酒岛流霞”四个大字。他曾发誓:“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可是,他未曾归于此地,而是最终归于同一轮明月朗照下的采石江中。

就在这条河里,王安石来过,苏轼来过,黄庭坚来过,许许多多的历代文化名人来过,有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作证。“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31岁的王安石任舒州通判,体察民情,劝民教化,精思治世之术。数年后,推行均田制和青苗法,使得农业生产得以改善和提高,对于社会进步发展、经济繁荣,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富饶的古舒州大地为王安石后期的变法奠定了基础,灵秀的古皖国山川激发了他的灵感,《临川集》中有关舒州的诗作达38首。“拂拭悬崖观古字,尘心病眼两醒然。”那个“不合时宜”,一生三起三落,不为权势和利益妥协的天才诗人苏轼,向往着道家仙山天柱山,他来了,从悬崖古字之中,猛然悟道,把心中的痛苦、人生的失意放下。

黄庭坚常常躲在这里读书,红尘琐事隔离在幽静的山谷之外。山谷之中,石刻随处可见。拓印鲜艳,红彤彤的,装饰着崖壁。真草篆隶行楷,无一不备。一方石壁写有大大的“止泓”二字。同行者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陪同的天柱山管委会主任许一川学问渊博,对石刻颇有研究,他说,这二字含义很深,每个人都要让心中的清泉静止,不要被诱惑扰乱我们的初心。

潜河北岸久负盛名的省级示范高中——野寨中学,于1943年募资创建。校园左侧的忠烈园,长眠着抗日将士。“负弩效前驱,碧血黄沙殉一死;遗骸正丘首,青山白骨共千秋。”烈士的英魂护佑着潜河两岸的百姓,烈士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滋养着野寨中学的莘莘学子。野寨中学每年都有众多优秀学子报考国防科技大学,积极投身国防事业,用奋斗和担当铸就青春底色,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月光之下,潜水河畔的王河镇薛家岗村,有一条呈东西走向的狭长山岗,犹如一条巨龙盘踞在圩畈区,这里埋藏着5000多年的人类文明史。薛家岗文化遗址于1979年被发掘,出土的陶器、石器、玉器之多,年代之久,令人叹为观止。不得不佩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人类的族群生活,有着先进的制造工艺。在出土的文物当中,1—13孔呈奇数组合的石刀,属全国之最。精美的石刀、瓢形灶的出现,改变了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人类开始刀耕火种,社会逐步走向文明。

月色如银,一灯如豆,窗前坐着一个人,在奋笔疾书。这个人就是享誉现代文坛的作家潜山县余井镇人张恨水。他一生著作等身,120多部中长篇小说和大量诗文、总量达三千余万字的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是什么造就了这位高产作家呢? 我想,是潜河的水,是古皖大地的灵气,是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的爱国魂。“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希望“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张恨水创作抗战作品800余万字,“以语言文字,唤醒国人”的做法与鲁迅先生一脉相承。张恨水的小说《弯弓集》,喻指“弯弓射日”。

月亮在夜空游走,停在程长庚纪念馆。月光洒在屋脊之上,投射窗户之中,照亮了纪念馆。时光穿越,回到从前。明亮的月光之下,京剧鼻祖程长庚正在“咿”“呀”有声、一字一句地传授徒弟技巧。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