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随中宣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进安徽六安、阜阳、蚌埠等地市,深入采访调研我省绿色科技产业、特色农业、水利民生工程等重点领域,探索安徽各地高质量发展之路。
六安 科技引领零碳环保“空中”育秧注入智慧活力
“碳中和”愿景下,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去年3月,我国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能作为国家未来能源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5月30日,记者来到位于安徽六安的明天金安加氢站,现场观摩了新能源公交车进站补氢。这里是安徽省第一座,也是全国第六座加氢站。
氢能公交是这里的“常客”,加上氢气就能行驶,而最终排放物只有水,能实现真正的零排放。据介绍,这家加氢站的运营方是安徽明天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我们的氢能公交里程最多的一辆已行驶超过20万公里,在全国同业内最快达成了这一目标。”该公司品牌总监张健说。除此之外,氢能叉车、氢能重卡、氢能环卫车、氢能电池等产品也相继问世。氢能不仅沿着节能减排的要求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同时也做到了便民、惠民、利民。比如,同样跑一百公里的路程,氢能公交仅需氢气4.5公斤,燃油公交的油耗则超过了20公斤。相比燃油车,氢能公交“油费”支出要少花40元左右,十分接近电动汽车。据悉,明天氢能已与安凯、奇瑞、东风、福田、吉利、合力、广汽、申龙等整车企业联合开发燃料电池汽车,产品应用场景覆盖氢能公交车、物流车、市政用车、轨道交通、叉车、船舶、储能电站等。
不仅在环保领域,科技的发展也逐渐改变了农业模式。近年来,六安市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优化农机资源配置,加快育秧中心建设,构建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农民从“会种田”向“慧种田”转变,推进水稻生产规模化、智慧化、产业化进程。
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木厂镇石闸村育秧中心,一茬茬绿油油的秧苗竟坐上了“电梯”,14层、3000多个秧盘,循环往复,受光均匀,轮流沐浴吸收着光照与水分。与以往下田插秧不同,这里将秧苗从农田搬入“工厂”,实现了选种、浸种、播种、催芽等环节的全程机械化。
“这一套设备单次培育秧苗最高可达200亩;而在农田,一亩地也就仅能育秧70~100亩。”说起育苗,安徽省扬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宗奇骄傲地向记者介绍道。
“今年年初,钢结构玻璃温室大棚建成使用,配套建设有立体水肥药一体化循环运动式育秧机组30台套、种子催芽室1座、现代化育秧流水线2条、智能化控温节水节肥减药措施等。”高宗奇说,“育秧中心有效解决了人工育秧的繁琐流程和露天育秧土地资源的紧张,极大降低了劳动力的投资成本,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据了解,智能工厂化育秧中心与传统育秧相比较,单台单批平均育秧150亩,只需要5个劳动工日,而传统育秧需要35个劳动工日完成。按照当地劳动用工150元/工日计算,3.15万亩育秧量,可节约用工6300个工日,节约人工费成本94.5万元。同时,智能工厂化育秧中心还配有完善的农机、农事服务体系,为种植大户提供从机械旋耕、机插秧、无人机撒播叶面肥、灭虫、田间管理、机械收割、烘干、农业技术指导等环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全天候、保姆式服务,为农业提质增效增添活力。
阜阳 打造因地制宜特色农业实现夏粮丰收好光景
小番茄托举大产业。6月1日,记者来到阜阳市颍东区插花镇安徽瓦大集团番茄谷基地,现场配有的高清超大屏农业物联网系统让人眼前一亮,走进先进的新型日光玻璃温室,一颗颗色泽光洁、果形圆润的小番茄在阳光下透着亮,再过一周,它们即将成熟转色。
据安徽瓦大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志才介绍,从2022年开始,瓦大集团依托自身产业和人才优势,与国内外顶级番茄育种科研团队联合,建立中国瓦大番茄种质资源库。番茄谷主推产品“瓦大1号”鲜食番茄是安徽瓦大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东北农业大学合作开发的口感型番茄品种。不同于普通用于炒菜的西红柿的含糖量仅仅为2~4度,“瓦大1号”口感型番茄,含糖量高达8度,中和酸度,酸甜比例绝佳,非常可口,在长三角区域上市以来,深受广大客户和消费者的赞许和青睐。近年来,阜阳市颍东区依托瓦大番茄谷积极推动现代化设施农业发展,辐射带动境内蔬菜种植面积近20万亩,惠及周边4万多农户。
作为农业发展大市,阜阳市同样在今年夏收时节发挥了重要作用。6月2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安徽采访团来到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眼前千亩麦田,金黄一片。捋一把小麦,轻轻揉去外皮,圆鼓鼓、胖乎乎的麦粒便呈现眼前。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今天正式开镰,6台收割机将一起作战,争取三天收完。”现场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与记者们分享起对麦田丰收的喜悦。近年来,作为农业大县,太和县多措并举地铆足劲“多种粮、种好粮”,同时全力以赴抓好小麦抢收,力保夏粮颗粒归仓。年近70岁的徐淙祥,种粮已经超过五十载。种的粮食多次刷新安徽农业单产纪录,2022年夏,徐淙祥这片千亩小麦更是获得历史性丰产——高产田块平均亩产超800公斤。
为了带动全县粮农“多种粮、种好粮”,在徐淙祥的推动下,该县率先成立“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带领全县种粮大户“抱团”种地,发挥种粮大户作用,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规模出效益、科技创高产、农机节成本、政策是保障。”徐淙祥表示,只有开展科学化种植、科技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以及推动规模种植发展上做足文章,完善“大户带小户”机制,才能促进粮食高质量生产,为粮食丰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蚌埠 穿越“珠城”之水让千里淮河“靓”起来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蚌埠是淮河沿线唯一一座被河流穿城而过的城市,其发展因河运码头而兴,蚌埠人对淮河有着深厚感情。 同时,蚌埠是安徽省内老牌工业基地,20世纪曾在淮河两岸设立大量化工企业,随着产业更迭,产值低、能耗高、污染大等缺陷逐渐显现。 蚌埠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21年10月开始,系统推进总投资53.48亿元的主城区淮河防洪交通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打造“堤固、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城市中心公园。
“刚开始,有些老百姓是不支持这项工程的,觉得做这事就是浪费钱。”蚌埠靓淮河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冉凡荣回忆,工程建设过程中,大家用行动回应质疑,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不停工。
这项工程挑战和难点并存, 为此,政府部门明确治理范围,对河道切滩、拓槽、疏浚、清淤,实施滨河南路、滨河北路、滩地塑型、生态修复、湿地公园、群众广场、体育健身场地、跨河交通桥梁等工程,将淮河文化、双墩文化、大禹文化等具有蚌埠地域特色的元素融合在规划中,增强岸线滩涂的观赏性、功能性。治理过程中,政府部门充分考虑百姓体验感和幸福感,由单向思维“治水”转为综合思维“兴水”。冉凡荣举例,工程在淮河两岸迎水面高程22米以上塑形地块建设篮球、网球、足球、沙滩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场地,可同时容纳7万人规模的体育锻炼。建成区域成为市民踏青赏绿、休闲游玩、健身锻炼的优选地。经过一年多建设,这项全长26公里、治理面积达到52平方公里的靓化工程,已初见成效,
从公共“垃圾场”到城市“后花园”,淮河沿岸环境旧貌换新颜。在淮河沿岸能看到的是天蓝水清、绿草如茵,能感受到的是蚌埠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共同“点靓”老工业城市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