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安徽气象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召开。会上,省气象局介绍了今年夏季(6-8月)安徽省气候预测情况。记者从会上获悉,最近3年来,安徽气象高质量发展水平稳居全国第一方阵,2020年到2023年分别列全国第7、第10、第7位。
预测今年夏季高温热浪和气象干旱较为明显
去年夏天“热”度频频打破历史纪录,今年夏天会不会很热?省气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今年夏季(6~8月)我省气候预测情况,预计总体为一般到偏差。据介绍,今年夏季平均气温较常年(24.8~27.8℃)偏高1~1.5℃,高温(日最高气温≥35℃)日数较常年(11~31天)偏多6~10天,高温热浪和气象干旱较为明显,但比2022年偏轻。
在降水方面,淮河以北和沿淮东部降水量较常年(440~540毫米)偏多,沿淮西部和淮河以南较常年(480~790毫米)偏少,其中沿江江南西部偏少2成以上。淮河以南6月中旬中期入梅,接近常年(6月15日);7月上旬前期出梅,较常年(7月12日)偏早;梅雨期偏短(常年27天)。梅雨量偏少(常年江淮之间257毫米,沿江江南363毫米),梅雨强度偏弱。影响安徽的台风1~2个,接近常年(1.9个),主要出现在7月下旬至9月。
同时,省气象局全力以赴做好汛期气象服务,4月1日开始全省提前进入汛期气象服务状态,进一步规范预警发布与临灾“叫应”机制。健全暴雨、强对流天气递进式预警服务模式,修订完善省市县三级重大灾害性天气叫应制度及叫应标准,规范开展重大灾害性天气临灾叫应工作。同时4月底前完成了全省14.7万人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的信息更新,确保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及时高效发布。
暴雨、强对流预警信号精细到乡镇
据介绍,安徽省气象高质量发展水平稳居全国第一方阵,2020~2022年分别位列全国第7、第10、第7。安徽建成综合立体智能协同的精密气象灾害监测网,新增14部X波段天气雷达,雷达覆盖率位居全国第5,地面站网密度从6.8提升至6.2公里。建成了“数算一体”的气象大数据云平台,高性能算力提升12倍、省内通信带宽提升5倍。
同时,安徽建立了零时刻到年际的网格化智能预报业务技术体系,多要素网格预报产品分辨率达1小时、1公里,暴雨、强对流预警信号精细到乡镇,暴雨预警准确率由86%提升至90.5%,强对流预警提前量由38分钟提升至41分钟。晴雨预报准确率稳定在90%左右。
发展“网格实况+智能网格预报+隐患点及致灾阈值”风险预警业务,气象、水利部门实现全省雨量站点实时降雨信息共享,与水利、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合发布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与省广电局合作,实现20万部应急广播播发高级别气象预警信息。
去年伏秋连旱期间人工增雨约14.3亿吨
据悉,气象部门成功应对2020年全域性大洪水、2021年“烟花”台风、2022年伏秋连旱等重大自然灾害,强化流域防汛抗旱气象联防联控机制,累计向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服务材料486期,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7.2万次,覆盖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1.4亿人次。
此外,与农业农村部门联合,构建农业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五步工作流程,实施中国气象局保障粮食安全智慧气象服务试点,面向95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在2022年伏秋连旱应对期间,组织开展超常规立体化抗旱人工增雨作业,作业量历史同期第一,增加降水约14.3亿吨,有力保障粮食生产“十九连丰”。
同时,打造“公里级”的高速公路气象监测网、站网密度全国最高,开展“分钟级”的能见度预警服务,形成以气象监测预警为先导的恶劣天气交通应急处置闭环,因恶劣天气导致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和伤亡数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