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被自愿”加班,让休息权尽快归位
最好的自律:事不拖,言有信,人不躁
你痛苦太多,是因为读书太少
地铁站英文改拼音引热议不是坏事
家庭小药箱药品过期须源头破解
下一篇4 2023年5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打破“被自愿”加班,让休息权尽快归位

熊志
画饼 王恒/漫画
 

《法治日报》记者连续多日采访了北京、湖南、广东等地30多名劳动者发现,近九成职场人或多或少需要加班,近六成职场人平均每天加班超过1小时;且有一半的职场人加班后得不到任何形式的补偿,如加班费、调休等。

九成劳动者需要加班,这份小范围的调查,应该跟很多劳动者的感受相符。比如在互联网行业,以前一些企业管理者公然宣称“996”工作制,而随着劳动者权益保障水平的提升,公然要求强制加班的现象减少,但企业通过工资、考核等机制,还是能让员工“自愿”加班。

企业逼着员工在加班和降薪之间做选择,这种变相强制加班,对劳动者休息权造成的伤害更隐蔽,成了企业规避法律风险的一种套路。同时,由于维权举证难度更高,这也让劳动者陷入更被动的困境。

不管是强制加班,还是打着“自愿”的幌子变相强制加班,都是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劳动法》中关于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明确提到:“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用人单位需要和劳动者协商。

的确,有些企业用工成本较高,但这也不是牺牲劳动者休息权的理由。企业不能转嫁成本,最后让劳动者埋单。

企业能靠着不合理的工资结构、考勤机制,让员工“自愿”加班,说到底,还是因为劳资双方的关系不对等。用人单位作为资方,掌握着主动权,而劳动者要想依法维权,一方面面临着很高的举证成本;另一方面,可能要付出失去工作的代价,所以往往只能忍气吞声。

面对这种局面,首先还得让《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硬起来,为劳动者撑腰。比如,可以畅通投诉举报的机制,让劳动者有更多的维权通道;再如,劳动监察执法等职能部门,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惩罚力度,提升企业强制加班的法律代价,倒逼落实法律规定;又或者更好地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让它能够为劳动者权益及时兜底……

强制加班的土壤深厚,要想在一朝一夕破除绝非易事。但不论如何,我们理当从常态化的监督执法做起,打破强制加班,让休息权归位。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