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4月,钱穆在一间大教室里给西南联大学生教授《中国通史》。他怀着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温情与敬意,通过讲授历史勉励学生爱国。由于西南联大允许旁听,因此来听钱穆讲课的人员多到教室里都站不下,很多人要站到外面才行。此等盛况其实早在钱穆在北大开设《中国通史》时就常常出现。
曾为师生,后来成为同事的陈梦家和钱穆交往甚密。两人傍晚经常一起散步讨论学术与时局。当时,国民政府军队节节败退,大片土地沦陷,国内投降主义甚嚣尘上,亡国似乎就在眼前。谈及中国未来,钱穆认为广大青年必须要有民族认同的胸襟和为国奋斗的意愿,才能保证中国的未来。陈梦家力劝钱穆把《中国通史》讲义写成一本通史教科书,让西南联大之外的全国广大青年也受益。
尽管有种种困难,但钱穆仍痛下决心,抱着“写中国最后一本通史”的悲壮,谢绝众多演讲的邀请,住进了幽静的岩泉寺潜心写作。原本计划两年完成的《国史大纲》,历时一年就完成了。
1940年6月《国史大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钱穆在扉页写道:将此书奉献给战场上牺牲的百万将士。书一面世,就成为当时各个大学通用的历史教科书,在学生与知识分子中间起到了积极的民族文化凝聚作用。有史学家评论《国史大纲》:“读钱氏之书,当使懦夫有立志,病夫有生气,热血沸腾,奋然而思有所以自存矣。” 万庆东 据《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