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夫,朝鲜人,原名韩伟鉴,1901年出生,朝鲜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28年在河北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内化名李铁夫,因秘密工作需要对外化名杨先生。他忠诚于党,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毛泽东曾称赞他“是英雄、有豪气!”
忠于理想,加入中国共产党
1914年,李铁夫进入朝鲜爱国主义者创办的五星中学。当时学校的爱国反日情绪浓厚,在开展学生活动中他成为一名坚定的爱国者。俄国十月革命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了组织、推动学生运动,他多方联系朝鲜独立运动的前辈。在1919年3月的朝鲜全国反日大游行中,他作为青年学生独立运动的主要负责人,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与日本警察英勇斗争。由于被通缉和搜捕,他不得不流亡,在上海作短暂停留。1920年李铁夫去了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其间大量阅读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特别是《共产党宣言》和日本工人运动方面的书籍,组织了共产主义研究会并积极参加学校的学生斗争,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定信仰。
1924年,李铁夫回到朝鲜后,参与了朝鲜共产党的创建,1926年当选为朝鲜共产党第一届中央委员。由于叛徒出卖,朝鲜共产党遭受较大破坏,1928年2月李铁夫再次流亡上海。这年秋天,共产国际宣布朝鲜共产党解散,按照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共产国际章程》,共产党员移居他国后应加入该国支部的规定,李铁夫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属于顺直省委。1931年秋他担任党的外围组织——北平反帝同盟的党团书记。为了更好的工作,他刻苦学习汉语,后来不仅能用汉语写政论文章,而且还能吟诗作赋。
忠于党组织,不畏艰险开展华北党的工作
李铁夫担任北平反帝同盟党团书记时,对党的工作认真负责,努力钻研革命理论,关心政治形势、党的政策和工作成果。由于他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和组织建设,1932年底被任命为河北省委宣传部长。任职期间,他十分重视提高党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认为当时党内热心工作的同志不少,但马列主义理论修养还需提高。因此他主张,党的队伍要精干化,要加强理论修养。他曾说:“河北省委要是有十几个像样的、懂得马列主义的人,就能使河北省的斗争形势出现一个新局面。”在对待别人的错误时,他采取了非常慎重和客观的态度。
李铁夫和夫人张秀岩在工作中注重组织引导群众,开辟新的工作领域,进行抗日统战工作,领导了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和天津各界救国会等抗日救亡的群众团体。一二·九运动中,李铁夫等人组织领导参加了天津爱国学生一二· 一八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和抗日救亡大会,为推动反帝爱国起了积极作用。他们继续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先后创办了《华北烽火》《天津妇女》《民众抗日救国报》等刊物,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并从国外报刊上选择红军长征的消息翻译刊发。他还组织青年学生,给他们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高思想觉悟。他们省吃俭用,资助党内其他同志,曾为了给刚营救出来的党员买衣服,当了仅有的大衣。
忠于真理,实事求是
1933年10月,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失败,李铁夫写了大量文章总结白区工作问题。他认为:必须注重日常斗争,和群众打成一片,在民主的基础上抓住群众最迫切的需要并归纳统一起来,方能真正发动斗争并不断前进,否则,结果就是脱离群众的盲动。
1936年,刘少奇到北方局主持工作后经过认真调查研究,肯定了李铁夫的正确意见,任命他为中共河北省委委员兼天津市委书记。
1937年5月,李铁夫前往延安参加中共中央白区工作会议。会上他两次发言,批评白区工作中的错误,得到毛泽东称赞,“有两种人,一种是夸夸其谈,这是主观主义的胡说。另一种是实事求是,不尚空谈,顾及时间、地点与条件,这是唯物的辩证的革命观。刘少奇、李铁夫还有许多同志是后者的代表。”
当时,中央考虑李铁夫身患肺病,准备让他留在陕甘宁西北局边工作边治病。可是,他不幸染上伤寒,1937年7月10日病逝于延安,年仅36岁。李铁夫逝世后,党中央还专门为李铁夫立碑,碑文是:朝鲜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朝鲜共产党中央委员,中共河北省委书记李铁夫同志之墓。 据《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