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3日是第63个世界气象日,主题为“天气气候水,代代向未来”。宣传这个主题,目的就是让社会公众深刻认识天气、气候与水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生态、生命息息相关,一方面让大家进一步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的意识,另一方面是让我们提高如何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好气候资源和水资源的意识。当天,安徽省气象专家就近期公众关注的气象热点问题进行了回答。
去年累计增加人工降水约19.13亿吨
问题一:近年来在合理利用水资源上,气象部门发挥了哪些作用?我省境内的淮河长江两大水系,气象部门将如何开展相应工作?
省气象专家:我省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结构性、季节性紧缺。利用人工影响天气的方法,可以提高降水效率,尤其是在降水量偏少的地区,开展常态化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可以让更多的空中云水变成地面降水。目前我省已形成完整的省市县三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基本实现了作业服务能力全省全覆盖。以2022年为例,全省气象部门共开展飞机增雨作业64架次,航时205小时15分钟,播撒焰条1218根、液氮128升;组织全省16市的90县(区、市)实施地面人工增雨作业1699点次,发射火箭弹2303枚,燃烧焰条1941根,发射燃气炮9986发,作业量历史同期第一,全年累计增加降水约19.13亿吨。
对于降水资源的利用,一方面要加强对空中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也要让降下来的水留得住、用得好。近年来省气象局实现了降水预报水平稳步提升,晴雨预报准确率约90%,为水库水资源利用提供准确的气象服务信息。
针对淮河长江两大水系,安徽省气象局开展了专业流域气象服务工作,对防汛需求较重的河流、湖泊(水库)细化单元,明确主体责任,强化基于精细化预报预警和上下游联动的防御调度联动。发展基于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业务流域面雨量精细化集成预报技术,形成实况、临近、中短期等多种流域产品,为各级政府及水文局、应急厅等相关防汛抗旱部门开展决策气象服务。
今年出现严重伏秋连旱可能性不大
问题二:2022年,安徽省出现罕见高温和夏秋冬连旱,二者有没有关联?以后会否经常发生?综合目前气象资料来看,2023年的气候情况怎样?
省气象专家:造成2022年夏季高温和夏秋连旱的直接原因是大气环流的持续异常,特别是全球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面积偏大,夏季副热带高压与大陆高压打通形成高压带,我省在强盛的高压控制下,长时间高温少雨,造成严重干旱。除了大气环流异常这一直接原因以外,从2020年下半年发展起来的拉尼娜事件在2022年夏季再次加强,它通过加强沃克环流和哈德莱环流,使得东亚夏季风和副热带高压增强,是大气环流出现异常的重要因素。夏季,高温、干旱两种气象灾害往往同时发生,这样的年份比较多,如1978年、1994年、2013年、2017年。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未来随着全球变暖,洪涝、干旱和高温等极端气候事件出现的频率增加,强度增大,这是气候长时间的变化趋势,但并不意味着每一年都会出现高温、干旱,还要根据每年海洋、大气环流等特征具体判断。今年的情况和去年有所不同,根据目前资料分析,拉尼娜事件将持续衰减,在春季减弱为正常状态,夏季不会导致副热带高压异常增强并长期控制我省,因此出现2022年那样严重的伏秋连旱的可能性不大。由于目前离夏季还比较远,我们将根据最新资料滚动提供预测信息。
春季和夏季携手大幅提前
问题三:公众普遍感觉,安徽冬天过了就是夏天,春天越来越短暂了,过去数十年里,安徽的气候有没有发生一些变化?结合今年“代代向未来”的主题可以呼吁大家做些什么呢?
省气象专家:根据国家标准,当连续5天的平均气温大于10℃判定进入春季,大于22℃判定进入夏季。从气候平均来看,我省春季和秋季较短,约2个月;夏季和冬季较长,约4个月。在气候变化背景下,21世纪以来我省入春日期明显提前,但由于入夏日期也明显提前,而且入春、入夏提前天数相当,春季长度没有明显变化,因此从长期看,我省春季没有明显缩短。
今年世界气象日主题是“天气气候水 代代向未来”。呼吁社会大众关注气候变化、水资源保护,共同建设更有力量、更加安全、更为美好的蓝色地球。
正在研发典型气象景观预报
问题四:气象预报越精准,可以助力百姓生活越有品质,在安排出行、旅游时,比如观赏彩虹、日出、雾凇、云海,也可以根据精准预报。请问现在已经实现了这样的功能吗?哪些景区可以实现?
省气象专家:近年来我省气象预报精准化水平稳步提升,临近预报时空分辨率精细到10分钟、1公里,24小时预报时空分辨率达1小时、3公里,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约90%,温度预报准确率为85%左右。为满足公众对优质气象旅游资源的需求,气象部门开展了花期、云海、日出、雪景等典型气象景观预报技术研发。安徽省气象局目前已助力歙县坡山村、黟县塔川、岳西彩虹瀑布等3个景区入选全国首批“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赏花旅游成为最近公众出行的热点,我们适时推出系列花期预报产品,还开发了黄山云海、日出日落概率预报、雾凇和雪景预报。其他景区尚未开展气象景观预报。我们正在进行基于图像智能识别的气象景观观测技术研究,技术成熟后可对云海等景观实现连续自动观测和智能识别,更好地为公众提供依据,助力百姓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