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当代人的品质生活是家用电器带来的。而现实生活中,不少消费者却面临家用电器维修难题,价格不透明、质量难保证、行业标准规范不完善等,让不少消费者对家电维修望而却步,“修不如换”现象随之出现。(3月16日《经济日报》)
据了解,由于绝大部分消费者对家电维修服务“内幕”知之甚少,因而在家电维修时屡屡“挨宰”,不是遭遇“乱收费”“维修质量难保证”,就是遭遇“夸大故障”“无病假修”“小病大修”,“家修服务”可谓乱象丛生。
其实,为规范家电维修市场,2012年实施的《家电维修服务业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家电维修经营者应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悬挂营业执照,明示服务项目和家电配件的收费标准、质量规范、质保期限以及投诉电话。但治理“家修服务”乱象仅有“管理办法”还不够,还需“多方发力”。
首先,平台要尽职。互联网家电维修平台应尽到事先审核义务,比如维修厂家是否具备资质、维修水平是否达标。若是因此给消费者造成损失,平台就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其次,监管要到位。政府监管部门作为市场监管主体,对家电维修服务行业,应多一些突击检查,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建规立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逐步完善行业标准,提高维修行业准入门槛。
其三,行业要规范。相关部门不妨加强对家电维修行业的职业规范和诚信经营教育,创新售后服务方式,比如建立直营的“快修快赔点”等。此外,商家还应当对零部件费用以及上门维修的各类服务费用、服务时长进行明码标价,进行网上公示,便于消费者查阅和监督。
同时,消费者也要理性。在选择家电维修平台时,要擦亮眼睛,货比三家,最好选择有线下实体店、口碑好、监管措施比较严的大型家电维修平台,以避免“挨宰”。
只要平台尽职,监管到位,行业规范,再辅以消费者理性,就一定能有效治理“家修服务”乱象,给消费者营造一个透明、合理、优质的家修服务消费环境。